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澳人北上創業:靠政策不如靠人資

2018-11-30 06:35




    澳人北上創業:靠政策不如靠人資

    內地不同省市先後為港澳創業者推出政策,吸引不少人北上發展。有北上創業數年的澳人坦言,政策只是輔助,關鍵是當地產業發展的成熟度,以至人力資源能否配合。畢竟內地創業要“鬥快”,需要多方面配合。但更重要的是“人脈圈”的資訊交流,減少走彎路,甚至可能獲得業務機會。

    早於讀書時期已創業、四年前北上全職創業的傅騰龍,是澳門愛國教育青年協會創新創業委員會主任、廣州文欣營銷諮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主要從事營銷教育。現時在內地、澳門創業都有不少政策支持,傅騰龍當初到內地創業基本沒用過政策,畢竟政策只是輔助,其他環節更重要,例如人力資源。

    穗請人爽手快到位

    最初到泉州創業,因當地電商發達,請人不算困難。奈何當地創業風盛行,很多人打工就是為汲取經驗再去創業,人資一直無法穩定。後來到廣州發展,當地人口多,請人速度快,曾試過花四個月便聘請了五十多位編程人員,這在澳門無法做到,珠海亦做不到。現在業務都在廣州,且與澳門相近,往來方便。

    他指出,在內地創業要與時間競賽,因很多人沒有核心科技,哪怕有一點點技術,也很快被複製。例如他做過“機頂盒”,由構思到有實物只花七日,第一批三千多部,廿多日便售罄。因頗受歡迎,一個月後就有複製者。因整個生產流程如代工廠、代理商希望有更多生意,大力推廣下,觸覺敏銳者就會把握機會。

    創業風險高,失敗例子比比皆是,他亦曾面臨困局。創業頭半年,幾乎所有資金都耗盡,朋友亦勸他回澳考政府工,當時相當掙扎。然而“人脈圈”發揮奇妙作用,認識了一位同行,分享了一些業內的關注點,雖然是公開的秘密,但對當時“捉錯重點”的傅騰龍卻十分重要。聽取行家建議,他花了兩三個月就令公司重回正軌,故他認為回內地創業,“人脈圈”起重要作用。

    靠朋友圈少走彎路

    傳統思維“教識徒弟沒師傅”,但內地很多人願意分享,他亦分享澳門的資訊,互相交流。畢竟內地市場大,網上未必找到對口資訊,經朋友介紹推薦可減少彎路,現今很多政府部門或團體都搭建創業平台,可擴大朋友圈,應加以善用。

    他以自身經歷為例,通過微信“朋友圈”認識一位上海朋友,見過幾面後爭取到合作機會,以讓利方式有了第一次合作,每件貨品約二十元,數小時已收到五、六千宗訂單。開局好就有第二、三次合作,結果更在對方穿針引線下,成為上海一家銀行信用卡禮品的提供者,且換領服裝相當少有。

    事實上,微信“朋友圈”打破與各界接觸的門檻,透過“朋友圈”先了解,再嘗試線下見面,傾合作。如今利用這種網絡,想找一些資料比過去容易。“人脈圈”是外在因素,內在要有開放思維,堅持不斷學習。傅騰龍指,創業者之間最大區別並非資源多少,而是思維模式與心態。同一件事,不同人有不同處理,因思維最難複製,但要持續學習。尤其如今市場變化之快,要持續學習去適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麽”,這是很大的盲區。

    了解當地政策法規

    學習包括了解政策法規,如到內地發展要了解國策,有政策支持得到助力可順勢而為。又如明年內地實施《電商法》,從事電商者應要了解,甚至澳門政府的施政報告亦應了解。此外,稅務法規與經營業務息息相關,他平時會定期瀏覽國家稅務部門、省級稅務部門以至地方稅務部門網站,掌握最新訊息。

    因為創業成功很大程度是環境因素造就,反而失敗應從自身找原因。若不了解外在環境,如何提高成功機會?創業碰釘很多,他認為“創業失敗是很正常,不用忌諱”。對他來說,失敗是知道了一條不成功的路。如曾試過分股權予員工,結果無助提高積極性。但這條創業路,令他找到了想要的生活方式,且創業是全面修煉自己的過程,可令到內心強大。

    本報記者 黃楚慧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