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澳門社會和諧是中華文化優良傳統

2019-08-03 05:21
  澳門不受周邊變幻激烈的環境影響,一直保持社會和諧,人心穩定,當然是得益於愛國愛澳優良歷史傳統。自「一二‧三事件」之後,愛國愛澳力量壯大,澳門甚至被視為「半個解放區」。當時澳葡當局撒手不管,無政府主義盛行,澳門各項社會事務就都是由愛國愛澳社團自發地肩負起「自管自治」的責任,從日常的教育衛生,到賑災消防,都是由傳統愛國社團一手包辦,守望相助,友愛合作。因而可見澳門的「紅底學校」,都是由各行業社團或工會創辦,包括工聯、中華總商會、婦聯、街坊會、菜農會等,都創辦了自己的學校,讓自己的子弟接受基礎教育。就是發生了勞資糾紛,也是由工會與商會友好協商解決,因而呈現難得的祥和氣氛。因而可以說,其實澳門的愛國社團,早就實現了「高度自治」。這也是澳門回歸前過渡期各項工作較為順利,而澳門也成了社團社會的主要原因。
  回歸後,廣大「澳人」當家做主,參與真正的「高度自治」,愛國愛澳優良傳統更是發揚光大,參與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的熱情更是高漲。在前現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崔世安的正確領導下,「愛國愛澳」「一國兩制」理念深入人心,並始終穩居澳門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前三位;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為自己是中國公民而自豪。因而充分發揮了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活力。在祖國內地發展進程中,澳門與祖國內地同進步、共發展。澳門政治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生改善、文教進步,是澳門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在愛國愛澳優良傳統的熏陶之下,新一代抱有愛國激情、積極參與特區建設的優秀年輕人才正在成長壯大。澳門同胞素有的愛國愛澳傳統必將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澳門的未來榮景可期。
  對此,習近平主席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指出,「在長期奮鬥歷程中澳門同胞形成了愛國愛澳、包容共濟、務實進取的優良傳統,這是澳門發展的力量源泉」。實際上,經過歷史的長期淬煉,「愛國愛澳」已從樸素的民族情懷、民間情感,升華為澳門社會廣泛認同和堅守的主流核心價值。面對內外部環境深刻變化,澳門同胞始終尊重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始終信任和感恩中央政府「一切為了澳門好」,凝心聚力管理好、建設好、發展好自己的美好家園。澳門同胞實現了在愛國愛澳旗幟下的廣泛團結,愛國愛澳力量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始終占據主導,特區始終保持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澳人治澳」。
  事實證明,愛國愛澳力量是建設澳門特區的中堅力量。澳門同胞有著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這是歷史的積累,是長期以來不懈努力的結果。愛國愛澳力量發展至今,在澳門處於强勢主導地位,他們是建設澳門特區的參與者,是維護「一國兩制」、落實澳門基本法的實踐者,是執行「高度自治」、「澳人治澳」的中堅力量。正是這一力量,在澳門全力支持行政長官按《澳門基本法》依法施政,支持特區政府管理澳門、建設澳門,尤其是在面對複雜的政治局勢時,發揮了穩定社會、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
  這也是一種社會政治文化,愛國愛澳事業促進了澳門社會的和諧團結。平時我們「只緣身在此山中」,而對這種和諧團結的現象習以為常。當周邊地區發生某些激烈衝突事端,社會和諧受到損害時,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其的寶貴,並從心底里予以珍惜愛護。
  所謂「和諧」,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詮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和諧具有協調、融洽、合作等意義,不是普遍性的統一,而是多樣性的有機統一。所謂「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具體而言,和諧社會的含義包括:社會結構均衡、社會系統良性運行、相互協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幫助,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人與自然之間協調發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的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諧社會」歷來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內部治理良好、上下協調一致的狀態。例如,《易傳》高度贊揚並極力提倡和諧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觀念。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史伯在議論周朝興亡這一重大政治問題時,提出了「和實生物」的著名論斷。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有子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及其學生所說的「和」,既是一個哲學範疇,又是一個倫理道德的標準和社會治理的標準,其本質在於統一和協調多種因素之間的差异。老子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並認為陰陽二氣雖然處于不停的衝撞之中,但它們始終能够在「道」的統一下和諧相處。王陽明指出「天理亦有個中和處」。先哲們的這些經典論述,對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和諧觀念成了治國安民的重要理想。中華文化的和諧精神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心理産生了深遠影響。「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厚德載物」、「家和萬事興」等都是對這種和諧精神的注解和說明。
  這是傳統的中華優秀文化。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的發展定位,其中的「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也可借代來指導澳門的社會文化建設,在精神領域運用。以上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精神,與現代的「發展」實務有機地結合起來,看來也是澳門特區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應予重視的課題。
  當然,要發展就得引進外界的先進觀念,並與澳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卻又不能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生吞活剝,囫圇吞棗,引進並不適合澳門實際情況,更不管用的所謂「普世價值觀」文化。否則,就像香港那樣,將西方推動「顏色革命」的各種謬論如「公民反抗」等當作是「仙丹靈藥」,那就變成嚴重衝擊社會秩序及法制法治的毒藥。  
  澳門前現任兩位行政長官何厚鏵、崔世安,都自小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因而也在社會建設中,愛護及保持澳門的中華傳統文化,創造和諧社會,取得舉世聞名的成就。希望第五任行政長官參選人賀一誠,在撰寫競選政綱,也能將此經驗吸納進去,並將之發揚光大,承前繼後,一代一代傳下去。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