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旅遊局新加坡大型路展開幕
  • 旅遊局冀各地業者在旅博會共譜新篇章
  • 旅遊局發布首個旅遊AI程式
  • 江蘇澳門文化旅遊推介拓兩地旅遊合作//灣區旅遊發展論壇探AI與創意文旅
  • 中美會談達五共識 努力穩定發展關係
  • 衛生局接獲通報1宗流感死亡病例報告
  • 劉顯法冀澳青年做好一國兩制講述者
  • 科學館辦走進“養心殿”數字體驗展
  • 政府擬設官方採購供應商資料庫
  • 紅街市外圍小販5月下旬恢復原位置經營
  • 文藝沙龍活動冀展大灣區的魅力
  • 京斥歐促助抗氣變 又遏華新能源產業
  • 加沙戰火瓦礫未爆品料需十四年清理
  • 消委會市政署部署應對黃金周工作
  • 79歲老翁甲型流感不治
  • 歐陽瑜冀青年理解大國外交戰略意義
  • 本年度醫療券5月起使用並擴至深合區
  • 深合區首季GDP約121億人民幣
  • 3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1.09% 康樂及文化和教育類升幅大
  • 行政長官選委參選人6月中報名 選舉網站今日開通

鎮水患的樂山大佛

2019-09-26 06:30
位於四川省馳名的樂山大佛,於1996年12月與峨眉山作為一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樂山大佛高達71米,依山體而鑿,於唐朝開始動工,工程龐大艱辛,先後歷經90年、變換四位皇帝、三位修建主持才最終完成。及後曾受到自然及人為的損毀,經多次修復至今的外貌。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全名為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岷江,並不像今天般的風平浪靜,當年由於該處是三江交匯之處,水流急湍,時有發生泛濫成災,導致人命財物傷亡,黔僧海通對此感到十分痛心,他道若可積德為善,使「石可改而下,江或積而平」,解決水患,便發下宏願,建造一座彌勒大佛以鎮水患。
在經過一年的籌備後,佛像開始動工。有相傳當地官員眼見海通得到大量的錢財物資,向他索賄,海通拒絕,稱「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官員仍然強行索賄,海通便自挖一隻眼睛,遞到官員面前,從此之後便再沒有官員索賄。可惜,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就去世了,據說是因勞成疾。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在經歷幾次續建停工又續建後,在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佛像終於完工,前後歷經90年。在大佛建成後,水患真的沒以前多,有解釋說因開鑿修建將許多石料石塊扔進江中,減緩了水勢,河道逐漸平穩,不論如何,此結果正與開鑿初衷吻合。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唐代時人們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則天就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書》,證明她是彌勒轉世,借此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海通和尚在計劃修鑿佛像時,便以彌勒佛造型來修建,加上彌勒佛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與鎮水患的要求是一致的。
在修鑿大佛的同時,另一項巨大的工程在大佛前方進行,那便是大像閣。據說大像閣約有十三層,每一層對應大佛身體的不同部位,並可以在閣樓中上香,故當時有「不看佛身看佛面」之說,並不像現在那樣可以觀看大佛的全貌。到了宋元時期,大像閣在戰爭中被摧毀。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大佛的左側是近代開鑿的凌雲棧道,全長近500米。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可從佛像頂部即山頂直達腳部。棧道沿著佛像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故名九曲棧道。
民間有一些故事,令到這尊巨佛添上神秘色彩。傳說在1962年和1976年,大佛曾出現「閉眼」現象,說是因為大佛不忍心看見人間所受的苦難。而科學的說法是,大佛的外表受到自然風化與酸雨腐蝕,導致表皮脫落,看起來如同大佛「閉眼」一般,大佛若此後在精心的保護維修下,應不會出現「閉眼」的現象了。
1956年,樂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樂山大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的一次修復工作於2019年4月進行,為期180天左右的勘測和修復,其後景區中的九曲棧道和佛腳觀光平臺重新開放。
191_08.jpg 191_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