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賀一誠冀加強與印尼旅遊合作交流
  • 深合區辦座談會了解居民企業關注問題
  • 歐陽瑜率團參與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終審
  • 治安警拘三男女涉傷人及操縱賣淫
  • 65歲男長者感染甲流死亡
  • 當局:以電子認證等助拓國際業務
  • 有商會舉辦晚宴冀促商貿交流
  • 藝術節展覽展中西畫家文化融合
  • 李強:要把握科技和產業變革趨勢
  • 福建海警到金門海域執法巡查
  • 青少年網球系列賽:李俊霆奪男子U18冠軍
  • 賀一誠晤印尼勞工部部長伊達
  • 郵電局:續助力區域合作
  • 深合區生活就業調查已收2.4萬份線上問卷
  • 澳門入圍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終審
  • 韓國外長趙兌烈下週訪華2天
  • 李國明任中聯辦辦公廳主任
  • 8校共78人染流感 3人需留醫
  • 第15屆國際基建論壇6月本澳舉行
  • 科大辦大灣區低空經濟研討會

萬里長城—中華文明的象徵

2020-06-18 06:30

中國歷史悠久也有厚重的文化傳統,是世界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和物產豐富、風景優美、自然環境多樣的地理條件,使中國繼承了十分寶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共有55項世界遺產(包括自然遺產15項,文化遺產37項,雙重遺產4項,含1項跨國項目),涵蓋了境內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的地理範圍,它們是人類的共同瑰寶。
長城於1987年12月被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評價道:「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長城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一項持續時間最長,工程規模也最大的古代防禦項目,總長度五萬多千米,分佈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其修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九世紀的西周,隨後各個朝代一直在原來基礎上修補擴建,一直持續到明代。從民族心理上來講,中國自古屬於農耕民族,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因此做連續排列的城堡用於軍事防禦。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為了各自防守的需要紛紛在邊境上修建起了防禦工事。但與後期相比,早期長城沒有同意規劃,呈現出方向走勢各不相同,且長度較短。這一情況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後發生了變化,為了鞏固政權和國家統一,防禦匈奴入侵,在早期長城的基礎上,徵發國民,在前朝基礎上增建擴建,把這些防禦工事連在一起,一共「蜿蜒一萬餘里」,從此稱之為「萬里長城」。經過歷朝歷代維護、整修和擴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明長城。清朝作為北方來的游牧民族入主中華後,吸取前代經驗教訓,並更新防禦觀念,不再繼續修長城。
從長城的機構上看,它不僅僅是一道城墻,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在多年的修建過程中,我國人民總結出了豐富的建築經驗,比如在佈局上提出「因地形,用險制塞」,巧妙利用自然條件,節省人力物力。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總結出許多種建築和結構方法,如根據不同地區的建材出產和地勢地貌等使用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
與防禦工事結合,是我國古代特色且有技巧性的邊防管理系統,長城周圍防衛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如明代,在長城沿線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承載著我們民族的記憶、感情,記錄著我國特別是與少數民族徵戰的歷史,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相關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巍峨蜿蜒的萬里長城將於中華文明和世界歷史同在。
萬里長城黃涯關段
萬里長城—中華文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