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如此「外交突破」撿到籃裡就是菜

2020-07-02 03:47
  在兩年多「外交部長」任內連丟了五個「邦交國」,因而被譏為「斷交部長」的吳釗燮,昨日終於出了一口「烏氣」。昨日在記者會上,回應記者們就《索馬里蘭紀事報》有關該國總統比希任命了一名駐台代表,將與台灣長期發展關係,以及台灣當局已在今年初在當地建立據點的報導的詢問,證實台灣當局已經與索馬里蘭簽署協議,台索雙方將互設辦事處,並且互派代表。吳釗燮透露,索馬里外長在今年初率團訪台,雙方外長於二月二十六日在台北賓館,簽署雙邊議定書,以「台灣代表處」及「索馬里蘭代表處」的名稱,互設官方代表機構。他還表示,台方人員也已經在二月進駐索馬里蘭,代表處正式揭牌日期則還在商榷中。
  吳釗燮指出,這是台灣當局「外交上的重大突破」。
  但怪異的是,既然是「外交上的重大突破」,這對於在「外交」領域處處受挫,即使是自詡在抗疫中做出「全球最佳成績」,並狂熱進行「口罩外交」,卻也是「建交」成績寸步不進的台灣當局來說,應是大吹大擂才對胃口,但為何卻一直是秘而不宣,直到四個多月後,在記者們根據外媒的報導而詢問時,才予以證實呢?
  說穿了,這個「外交上的重大突破」,其實是連蔡政府自己也羞於說出口。這是因為,索馬里蘭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比台灣當局更糟糕。實際上,台灣當局在國際社會上再孤立,還是仍有十五個「邦交國」,儘管是「又窮又小」,但畢竟大多數是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正式會員國,在相關議題上「受人錢財,替人消災」地為台灣當局說幾句「好話」;而這個索馬里蘭,在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八日宣布脫離索馬里「獨立建國」二十九年來,竟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予以承認,因而至今沒有任何一個「邦交國」,當然更不獲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世界衛生組織等接納成為會員體。因此,台灣當局與索馬里蘭簽署互設代表處協議的舉動,實在是不好意思公開宣布。實際上,《德國之聲》電台昨日在報導吳釗燮的談話內容時,就以《同病相憐,台灣與「索馬裡蘭」互送秋波》為題。不過,《德國之聲》又報導說,索馬里蘭可能會與台灣當局「建交」。倘此,台灣當局就將是索馬里蘭唯一的「邦交國」,反而凸顯吳釗燮為了擺脫「斷交部長」的宭境,也就顧不了那麼多,「撿到籃裡就是菜」,連一個在國際社會沒有任何一個邦交國,也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的索馬里蘭,都「食得唔好蹝」,並將與其簽署互相派駐代表處視為「重大外交突破」了。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當局在索馬里蘭設立的代表處,不以「中華民國」的名義,而是直接冠名「台灣」。吳釗燮昨日解釋說,這是因為談判時索馬里蘭方面「非常樂意接受這個名稱」,而且目前還不是建立正式「邦交關系」,因此不使用「中華民國」名稱。而在目前,除台灣當局之外,包括索馬里蘭在內,全球共有十余個事實上獨立、但是卻未獲大多數其他國家正式承認的國家和地區。如果今後台灣當局與索馬里蘭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就將是台灣當局首次與「未獲普遍承認的事實獨立國家」建立「邦交」。蔡政府為了在「外交」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是否將會以此作為「試點」,並順道將其所有駐外「使領館」及「代表處」、「辦事處」的稱謂前綴,逐步由「中華民國」改為「台灣」,向「法理台獨」邁出極為重要的一步?
  索馬里蘭位於非洲之角,地處東北非,過去曾受英國殖民統治,稱爲「英屬索馬里蘭」。上世紀六十年代趕上非洲的獨立浪潮,「索馬里共和國」正式脫離英國二百多年的托管,於一九六零年七月一日改稱「索馬里民主共和國」。一九六九年巴爾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以鐵腕統治索馬里長達二十二年。一九八八年,索馬里人不滿巴爾的鐵腕統治,發生內戰,死傷人數在六位數以上。由席拉紐領導的「索馬里國民運動党」在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八日宣布與索馬里分裂,「索馬里蘭」宣布獨立。但獨立後,原索馬里地區爆發的內戰幷沒有就此停止,更衍生嚴重的饑荒問題,聯合國安理會根據《第七三三號决議案》和《第七四六號决議案》,組成第一期「聯合國索馬里行動」,幷展開了爲期兩年的援助工作,意在减輕內戰的饑荒問題。
  在一九九一年之前,索馬里全國幾乎三分之二土地的石油開採權都落在剛果石油公司、阿莫可石油公司、雪佛龍油氣公司及雪佛龍飛利浦聯合化學公司等美國大石油公司的手裏。美國爲了石油利益曾間接介入索馬里的內戰,在一九九三年十月三日到四日這兩天中,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和首都摩加迪休的地方軍閥民兵,爆發軍事衝突進行巷戰,最終造成雙方與民衆數百人傷亡。而這場衝突也被拍成電影《黑鷹計劃》。直到如今,索馬利蘭與周邊地區仍存有邊境糾紛。
  正因爲索馬里是非洲東部軍事力量最强大的國家,和它緊依的「索馬利蘭」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各國爲避免得罪索馬里,都不敢給予外交承認。雖然其首都哈爾格薩有伊戈爾國際機場,但缺少的就是外國使領館。唯有埃塞俄比亞藉照顧僑民之名,設有領事館,也是形單影隻,行事非常低調。歐美國家偶爾會派遣官員進行友好訪問,但爲避免惹麻煩,最多停留個把星期。因而至今尚未獲絕大多數國家和國際組織正式承認,但與英國、埃塞俄比亞、比利時、加納、南非、瑞典等國有來往。其情況與台灣當局差不多,因而與台灣當局一道,被視為「難兄難弟」。
  說是「難兄難弟」,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體現在貨幣財政上,紙幣嚴重貶值。只不過是,在台灣當局來說,那是其前身——還是逃到台灣地區的國民政府而言;而索馬里蘭則是活靈活現的現狀。實際上,國民黨政權在撤逃到台灣地區的前夕發行「金元券」,政府以行政手段強迫民間以黃金、外幣兌換。由於發行準備不足以及未嚴格實行發行限額,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特別是城市的中產階級所受的經濟損失極巨。人們現在仍然可以從歷史圖片或紀錄片中,看到小職員手提一大沓「金元券」上街購物的鏡頭。這也是國民黨失去原來最重要的支持者,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敗迅速的原因之一。
  而現今索馬里蘭的情況,比當年的國民黨政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索馬里蘭至今仍未獲得國際承認,因此就沒有官方匯率,這就導致了政府發行的貨幣沒有固定的價值,政府不斷的印鈔,造成貨幣不斷貶值。而且索馬里蘭政府爲了對抗武裝團體,不斷地印發先令,更讓幣值持續貶值。持續的貶值,讓民衆一出手就是大鈔,街上隨處能見到推著整車現金的人來往於街頭。雖然大捆大捆的鈔票堆放在攤販們的身旁,但攤販們却不需要保全、保險櫃或驗鈔機,攤在地上就能擺攤。因為那些都是貨幣貶值的産物,人人都是「億萬富翁」,手握大捆鈔票,其實也沒什麽價值,因而不怕搶劫或者偷竊。這就應了陳水扁曾經說過的「窮得只剩下錢」。但也因爲這個特別的背景,哈爾格薩鈔票市場反而成爲了索馬里蘭的特別景點,許多人慕名而來購買大量的鈔票當作紀念品,享受一下這種「億萬富翁」的感覺。在此背景下,當地的兩家電信公司發現商機,推出了手機支付系統,在手機上只要登陸帳號跟密碼,就可以輕鬆的使用手機進行轉賬,相對於帶著整車現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手機進行支付。
  蔡政府倘是與索馬里蘭「建交」,是否將會受到其「感染」,也重蹈當年國民黨政權「金元券」的覆轍?讓人們充滿豐富的想像空間。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