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天問一號如何“問天”?

2020-07-23 06:35


    天問一號如何“問天”?

    據中新社文昌報道:二○二○年七至八月是火星探測的重要“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七月二十日阿聯酋“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據報道,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將於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擇機實施,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中美阿同期探火

    中國、美國、阿聯酋三國近期為何“扎推”實施火星探測?各國的探測器又有何不同?記者採訪相關專家,一探究竟。

    火星探測為何有如此大魅力,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

    這得從火星和地球的淵源說起。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探測火星、了解火星,有助於人類進一步認識地球和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

    “大量跡象表明,火星以前很可能與現在的地球一樣,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才變成如今大氣層稀薄、溫度較低的樣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探測火星對研究地球演變,防止地球演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第二個火星具有促進作用。

    龐之浩稱,從長遠看,地球有一天可能因為遭受地外星球的撞擊等原因而變得不適合生存。有科學家認為,由於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家園,然後嚮火星移民。“為此,現在就必須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火星,為載人登火、改造火星、建造火星基地奠定基礎。”

    成功率不足一半

    縱觀世界航天史,人類似乎對火星“情有獨鍾”。世界各國的火星探測活動要追溯到二世紀六○年代。

    一九六○年十月,蘇聯嚮火星先後發射了兩個探測器“火星1A”號和“火星1B”號,但均以失敗告終。直到一九六四年十月,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才向地球傳回人類史上第一張有關火星表面的近距離圖像,開啟了火星探測的新篇章。

    截至二〇二〇年六月,世界各國共實施四十餘次探火活動。其中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有廿四次,成功率約五成;能够着陸火星並成功開展探測任務的僅為個位數。

    儘管人類對火星嚮往已久,但火星探測並非易事。火星被稱為是人類探測器的“墳場”。迄今為止,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只有八個:海盜一號、海盜二號,探路者、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好奇號、洞察號,均為美國研製。

    七八月探火時機

    結合地球、火星的公轉周期,大約每隔廿六個月就會出現一個“火星衝日”的窗口期。今年七至八月的窗口期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有利時機,在這一時間段探測火星,可節約探測器燃料,省時省力。

    今年實施探火的三個國家,火星探測任務各不相同。這其中,阿聯酋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僅實施環繞任務,美國“毅力號”火星車計劃完成著陸、巡視兩大任務,而中國的天問一號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