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董軍出席上合會議籲構建更趨完善合作機制
  • 議員倡加強文遺宣教推廣工作
  • 旅遊局新加坡大型路展開幕
  • 旅遊局冀各地業者在旅博會共譜新篇章
  • 旅遊局發布首個旅遊AI程式
  • 江蘇澳門文化旅遊推介拓兩地旅遊合作//灣區旅遊發展論壇探AI與創意文旅
  • 中美會談達五共識 努力穩定發展關係
  • 衛生局接獲通報1宗流感死亡病例報告
  • 劉顯法冀澳青年做好一國兩制講述者
  • 科學館辦走進“養心殿”數字體驗展
  • 政府擬設官方採購供應商資料庫
  • 紅街市外圍小販5月下旬恢復原位置經營
  • 文藝沙龍活動冀展大灣區的魅力
  • 京斥歐促助抗氣變 又遏華新能源產業
  • 加沙戰火瓦礫未爆品料需十四年清理
  • 消委會市政署部署應對黃金周工作
  • 79歲老翁甲型流感不治
  • 歐陽瑜冀青年理解大國外交戰略意義
  • 本年度醫療券5月起使用並擴至深合區
  • 深合區首季GDP約121億人民幣

鬥零

2020-08-13 06:30
說起「鬥零」這個詞,相信很多人不知何解,但土生土長的廣府人絕對知道這就是「五仙」(五仙又稱五分,即0.05元)的意思,其後亦演變成「小小錢」的意思,例如我們在購物時覺得商品價格偏貴與商家議價無果,大家就喜歡用「老細連鬥零都唔肯減」(老闆連一點價都不肯減)。不過,隨著時代發展,物價騰飛,舊時的五仙已經消失,因此年輕一輩對「鬥零」已經瞭解不深,到底為何會將五仙以「鬥零」來代替,這便是中華文化的精萃。
話說自明代起,中國與外國進行的貿易多以白銀進行,由外國進口中國之白銀主要為西班牙銀圓。西班牙銀圓標準重量為27.4克。到清末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於1887年起開始在廣州仿照西班牙銀圓之大小重量鑄造銀幣,因上有蟠龍像,習慣上稱之為龍洋。
龍洋的輔幣中五仙為一圓之百份之五,即白銀1.37克,合中國重量單位3分6釐。而當時在廣州街市中的商行內部時常使用背語的方式議價以防外人知曉。流傳最多的一種是「之辰代碼」,分別以「之」-(1)、「辰」(亦作「臣」)-(2)、「鬥」-(3)、「蘇」-(4)、「馬」-(5)、「零」-(6)、「候」-(7)、「裝」-(8)、「彎」-(9)來代表數字1至9,因此五仙便被叫作「鬥零」。由於五仙的硬幣特殊,這種叫法逐漸被外行人熟知和傳播開。
而在香港,港元原本亦跟西班牙銀圓一樣,為銀本位貨幣,港幣一圓之重量亦與西班牙銀圓及中國之龍洋一樣。1866年至1933年間的5仙硬幣均以白銀鑄造。1903年的五仙硬幣重1.37克,約相當於3分6釐(即0.036兩),因而被稱作「三六」。當時在香港的果菜欄所用的暗語與廣州一樣,故此港幣五仙亦稱為「鬥零」。
雖則1933年,港元取消使用銀本位,五仙硬幣亦改用黃銅-鎳合金鑄造,但「鬥零」這個稱號仍然一直沿用下來。
不過隨著時代發展,香港物價亦逐漸上升,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很少用到「仙」的貨幣,而最後的五仙硬幣是在1979年推出,1980年所鑄造的五仙硬幣並未發行。直到1988年,香港政府再次發行五仙硬幣,但此次發行的5仙硬幣只包括在官方未使用及精鑄套幣內,並無正式流通,直到至1989年1月1日正式停止流通。

港元五仙硬幣(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