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節目表
  • 已故艾美懷豪絲獲十億獎
  • 視事關心
  • 玉婆傳奇紀錄片八月首播
  • 張員瑛遭黑粉死亡威脅
  • 廣末涼子攜仔女為男友慶生
  • 莉莉施巴斯坦再攜手拍戲
  • 澳視澳門播《詩人奶奶》
  • 希莉比伯有喜賈斯汀開心到震
  • 珠海同鄉聯誼會今永樂響鑼
  • 勝健曲藝會今派票
  • 樂壇新一代音樂會明舉行
  • 萬物皆殺 聖經意韻
  • 歐陽兆樺為新劇兼三職
  • 持續進修提升自我
  • 骨肉相殘的豪門內鬥
  • 張鳳妮激罕復出
  • 趙露思任巴黎奧運火炬手
  • 劉俊謙范少勳被爆一齊上廁所
  • 澳門龍江粵劇曲藝團演出晚會

戲劇的集體綜合性

2020-11-08 06:35

    戲劇的集體綜合性

    戲劇是綜合藝術,也是集體藝術。只是,排演大型舞台劇跟排演戲劇小品有很大的分別。演大型舞台劇,有多項相輔相承的工作,導演儘管有三頭六臂,也得要有衷誠合作的工作團隊。一般的觀眾到劇場看戲,多忽略了台前幕後有多少人為演出付了心血。除了場刊上所看到的製作團隊名單如:編劇、導演、助導/場記、演員、舞台監督、執行舞台監督、助理舞台監督及多項設計人員(舞台燈光、音響、服裝、化妝、髮型、場刊)外,還有這些設計的執行者,包括前台主任、後台主任、票務、攝影及錄影人員等等。成本不菲自是理所當然的事。

    細看澳門劇社將於十三、十四日演出《離魂記》的陣容,我們當會發現,近年學成歸來,可以獨當一面的戲劇工作者不斷增加,但有些項目如本地編劇、導演,則仍較弱。而其中最弱的一環,恐怕是與文學有關這一部分。

    乍看來,我又在說本地戲劇的不是!非也,本地戲劇製作是在不斷成長的,只是我們缺乏遠見,任其自生自滅而已!記得當代本地藝術節首個演出的大型舞台劇《欽差大臣》,除了演員是本地人,導演是半個澳門人(澳門出生,時任廣東話劇院藝術指導),所有的舞美工作以及服裝、化妝、音響、燈光的設計及執行等等,全部都由導演從內地帶到澳門來的。此劇演出橫跨澳門、珠海、廣州三地。及後較長一段時間,本地藝術節演出或業餘甚至是專業劇團的演出,導演多是外地來的,舞美工作仍需內地及鄰埠專業工作者援手,我們有的只是演員此特色還沒有多大的改變。正如上文提及,隨着學成歸來的年輕戲劇工作者不斷增加,清一色本地製作的舞台劇再已不是我們的夢想了。如果問有什麼隱憂的話,我會坦率地指出三點:一、場地少,演出少,專業戲劇工作者收入相當微薄,相繼淡出劇壇不是什麼令人感到意外的事;二、戲劇,根在校園,中、小學戲劇導師的培訓工作仍未足夠;三、戲劇變成年輕一輩愛好的同時,可能由於多用手機溝通,年輕人的寫作能力顯得有點今不如昔;新劇作少,見報的推介及評論文章也少。這些現象實在應該予以正視。

    周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