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聯國籲查加沙醫院亂葬坑
  • 以軍準備好攻拉法
  • 華批衝擊亞太和平穩定
  • 大馬前總理馬哈蒂爾被查
  • 航天員面部細節將更豐富
  • 華:避免外空成新戰場
  • 神十八電池容量更大
  • 國際月球科研站如何建?
  • 神十八成功入軌
  • 英皇家騎兵隊馬匹亂闖傷五人
  • (社論)阿根廷投北約打錯算盤
  • 學者:美軍援台實“吸血”
  • 馬英九:美不會無保留挺台
  • 奪命車禍
  • 台感染腸病毒個案急增
  • 台輿論:兩岸關係難改善
  • 美軍駐台?
  • 華兩大熊貓下周赴西旅居十年
  • 陸:對“台獨”決不手軟
  • 王毅:中馬高質量共建“帶路”

再赴廣寒約 九天攬玉盤

2020-11-25 06:35

    再赴廣寒約    九天攬玉盤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詩人李白的《古朗月行》道出人類對神秘月球的濃烈好奇心。

    今日凌晨,中國再次向“廣寒宮”發起探索之旅。

    千百年不斷探月

    從嫦娥奔月到“嫦五”採樣,千百年來,月球始終吸引着人類的目光。這個距離地球卅八萬公里的地外天體,從遠古時期便激發人類的探索意識。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嫦娥奔月,到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月亮寄託着人們濃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號。

    在對月球放飛詩意幻想的同時,古人探月也得出了不少硬核成果。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月食的國家。公元前十四至公元前十二世紀,商代的甲骨文就已記載月食。根據出土文物,彼時古人已經能够根據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把十二個月算作一年。

    到了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在其著作《靈憲》裡寫道:“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明確指出月光是由太陽照射產生,月球本身並不會發光。

    現代文明的發展進步,讓人類對月球的認知不斷被刷新。

    一九五九年一月二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一號”,兩天後“月球一號”成功掠過月球。在蘇聯無人探測器進行月球巡視探測和採樣返回的同時,美國也在開展轟轟烈烈的阿波羅探月計劃。

    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在月球留下人類的第一個足跡。隨後,共有六艘飛船、十二名航天員登上月球表面,帶回月球的岩石和月壤標本。至此,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達到高潮,科研成果影響深遠。

    美贈華月球標本

    中國與月壤的結緣,要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

    為盡快推動中美建交,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到訪中國。為表誠意,他隨身攜帶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克重的月球岩石標本。

    這一克重的月岩被一分為二,○點五克交給全國多家研究院所分析研究,剩下○點五克送去北京天文館對公眾展覽。時年四十三歲的天體化學家歐陽自遠被緊急調入北京,主持月岩研究工作。多年後,歐陽自遠回憶稱“我們花四個月全面解剖,搞清楚它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演化歷史等,為此發表十四篇論文”“美國人都說,中國科學家了不起!”

    我探月碩果纍纍

    面對眾多科研需求,一克重的月壤終究只是“杯水車薪”,中國人自己的月球採樣返回計劃被提上議程。二○○四年中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從嫦娥一號圓了中國人千年奔月夢,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中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再到如今嫦娥五號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十六年來,中國探月工程連戰連捷,碩果纍纍。未來中國邁向星辰大海的步伐必將走得更穩、更遠。

    (文昌廿四日電)

    中新社記者  郭超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