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勸君少罵教青局,內師計劃要商量

2020-12-04 04:18
  本欄昨日談到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向立法會引介二零二一年度社會文化範疇的施政方針,並回答議員提出的問題時,形容議員們提問的焦點,集中在抗疫防疫方面,而其他領域方面,尤其是教育、文化、社會福利,都是「一帶而過,顯然是不夠精準。實際上,議員們除了集中詢問當前最重要,而且與經濟復甦重振極有關聯的防疫抗疫措施之外,也很認真地討論到抗疫以外的醫療衛生、教育、文化藝術、社會福利及社會服務支援、旅遊、體育等領域的事務,歐陽瑜司長和相關局長都做了詳盡及誠摯的回答。
  其中一個重點議題,是有關「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的質詢及答詢。蘇嘉豪是一如既往地持批評態度,他質疑說:內地教師來澳計劃實施十二年,最近請了二十多個「四三零」的公務員體制內地教師引起社會爭議,現在是否重新檢討的契機?建立公平公正的機制。事前國家教育部如何把關,精挑細選優秀老師來澳?澳門可否選擇權?內地教師與澳門教育兩者關係如何?內師是澳門教師的上司?
  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則回應指出:內師是千挑萬選,來澳是分享教育經驗、共同備課、教師培訓促進教育發展。當局亦有利用資深教師以老帶新,過去有請香港、台灣、美國、澳洲等國家地區教師來澳交流。成效方面,有定期聽學校、教師意見。
  明年就是立法會換屆選舉了,正是各位要爭取連任的現任直選議員,或有意進軍立法會的社會俊賢,都在炒熱各種議題,以力圖提高自己能見度,在努力鞏固自己的基本盤的前提下爭取開拓更多的票源。蘇嘉豪當然也更不會例外,但在《香港國安法》帶引起的大環境之下,蘇嘉豪以往在社會政治活動中較為激烈的部分言行已經有所收斂,這就必須籍靠其他事務有所表現而以求補償。但似乎難以滿足仍有部份青年尤其是網上「鍵盤戰士」的「胃口」。因此,蘇嘉豪在表面上已經不敢再碰觸中央對特區擁有全面管治權的議題,但卻仍然有意無意地踩踏中央與特區關係的「紅線」,其以各種籍口抨擊特區政府及其教青局與國務院教育部合作的「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實際上,在其選舉策略來說,這是一個「有賺冇賠」的完美戰術。尤其是在社會盛傳與蘇嘉豪具有較高同質性,具有教育或華人天主教友背景的現任議員可能會放棄連任之下,蘇嘉豪炒熱這個議題,就將能夠將這些可能會棄選議員的票源收攏過來,畢竟在澳門的民間教育事業中,天主教學校戰了半壁江山,其師資也大多是前往台灣地區的師範大學修讀的澳門青壯年,因而這個議題就可引發這些帶有「教師」和「華人天主教友」雙重身份者的強烈共鳴。倘操作得宜,蘇嘉豪就將不但能夠保住自己的議席,而且還可將在本屆選舉中,在民主派「同溫層」整體基本盤不變,但可能有人棄選的情況下,就可開拓蘇嘉豪團隊自己的新票源,將也具有「教師」及「華人天主教友」雙重身份,並曾當選過直選議員,但卻甘當「人梯」,將蘇嘉豪拱進立法會的陳偉智,也重新拉進立法會。
  曾經在台灣求學期間,積極參加民進黨外圍組織發動的各種社運活動,包括「野草莓學運」,因而學會了民進黨社運活動及選舉藝術的蘇嘉豪,再次發揮了這些團體在輿論鬥爭中「先講先贏」,搶占輿論高地的戰術,達致「一句頂一萬句」的效果——反駁者再多花費喉舌,也將無法消抵其已經在部分受眾中形成固有認知的論點。蘇嘉豪在這次有關內師議題爭論的觀點,在天主教學校中是頗有市場的。
  然而,也並非絕對「一邊倒」。這個議題的中心論點——與本地教師「搶飯碗」,並不能完全服人,因為這是刻意混淆概念,將傳授教學經驗說成是「直接上堂」。而且對整個議題的非議就如「瞎子摸象」,摸到一條象腿就聲稱這是整頭大象的體形,或是將一顆樹木當作是整座森林。
  實際上,即使是與蘇嘉豪同聲同氣的某媒體,在對內師議題進行專題報導時,就客觀地報導了幾位老師的真摯意見,認為內師「客觀、踏實、勤力」,使他們在整個指導期中「學到嘢」,內師所分享的前線和實際的經驗、技巧都令其獲益。因而內師來校交流指導,某程度上有助於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因其遇到的內師具豐富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在教課時能深化、細化知識點,具借鏡作用。雖然內地與本澳的歷史觀不同、在某些歷史事件上看法不同,但該內師一開始已強調只著重教學技巧,不干涉教學內容,也不會爭論相關事件。
  當然,該專題報導也採訪了持不同意見的教育工作者的意見。但考慮到其本身就是蘇嘉豪團隊的深度參與者,而且其背景也是從台灣地區的師範大學畢業,並曾在天主教學校任教,因而其客觀性及正當性就大打折扣。其所提的也應引入內地「非內地優秀教師」的建議,就與蘇嘉豪當年抨擊高教辦公室資助市民學習普通話,為何只是以到內地學習者為對象,而排除到台灣地區學習的立場,異曲同工。
  當時筆者就分析指出,內地的普通話課程的教學內容採用「漢語拼音方案」,而「漢語拼音方案」是國際通行的漢語拼寫標準,自一九七九年開始為聯合國秘書處所採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亦自一九八二年起以此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而台灣則是採用「注音符號」,目前只有在台灣地區,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內從屬於台灣當局的「僑校」(如一九四九年從雲南潰退到緬甸、泰國的國民黨將軍李彌的部屬開辦的子弟學校)在使用,在國際上的普及性不高。而且由主張「台獨」的台灣地區教育行政主管機構所編印的教材,是充滿「去中國化」意識的。蘇嘉豪卻要讓在已經回歸祖國的澳門的居民去學習這些「去中國化」的教材。
  更重要的是,反對內師在潛心理上含有抗拒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抗拒澳門與內地心靈契合的意識。這個議題如果炒過頭,可能會「炒燶」。因為近年來就是有部分曾經在台灣地區的師範大學修讀的青年,思想狀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為了補強自己,而到內地的師範大學或其他大學攻讀碩士等學位。因此,再炒下去,未必能「加分」,甚至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當年毛澤東《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詩曰:「勸其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如今姑且抄襲之,以贈蘇嘉豪們:「勸君少罵教青局,內師計劃要商量」。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