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街總屬下4托兒所托位抽籤
  • 街總4托所抽籤 報名人數減3成
  • 琴澳辦橫琴生態教育資源宣講會
  • 海關稱多區存不合規拖架 將從嚴堵截入境
  • 楊濤:美國應積極正面看待中國發展
  • 橫琴組織企業來澳參加旅博會
  • 港澳居民遠程辦理內地稅費業務
  • 【神舟系列】新工種助航天員乘組優勢互補
  • 董軍出席上合會議籲構建更趨完善合作機制
  • 議員倡加強文遺宣教推廣工作
  • 旅遊局新加坡大型路展開幕
  • 旅遊局冀各地業者在旅博會共譜新篇章
  • 旅遊局發布首個旅遊AI程式
  • 江蘇澳門文化旅遊推介拓兩地旅遊合作//灣區旅遊發展論壇探AI與創意文旅
  • 中美會談達五共識 努力穩定發展關係
  • 衛生局接獲通報1宗流感死亡病例報告
  • 劉顯法冀澳青年做好一國兩制講述者
  • 科學館辦走進“養心殿”數字體驗展
  • 政府擬設官方採購供應商資料庫
  • 紅街市外圍小販5月下旬恢復原位置經營

三名澳門學子赴美讀書各有成就

2021-03-25 06:30
馬禮遜學堂的三名澳門學生系列之一

三名澳門學子赴美讀書各有成就
第一位來華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身兼中英翻譯、辦學、傳教多職,他在1834年8月1日於廣州病逝,他的英國和美國好友為了成全馬禮遜的遺願,於是合資成立以馬禮遜為名的「馬禮遜教育會」(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旨在中國地區開辦學校,為華人弟子提供教學。1939年「馬禮遜學堂」正式在廣州成立,之後不久遷到了澳門,再遷往香港。「馬禮遜學堂」至1850年停辦,在短短的11年內,「馬禮遜學堂」共收了約50名學生,雖然收生不多,但學堂的學生都成就非凡。其中,「馬禮遜學堂」在澳門短暫的辦學中,收了3名澳門學生,分別叫黃寬、容閎和黃勝,他們一同到美國學習,3人各發展出不同的道路,分別成為了中國第一名西醫、中國留學生之父、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創辦及香港定例局及潔淨局非官守議員。本欄將連載式向讀者逐一介紹三人的事跡。
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藥學。說起西醫,相信很多人會不其然地想起西醫出身、並在澳門行醫的孫中山,但其實早在孫中山40年之前,澳門的一位學子就遠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學習醫術,並取得英國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受到系統西醫訓練的醫生。他回國後在廣州行醫,醫治了3000多名病人,並翻譯了大量的醫學書籍,並參與籌建了中國第一所醫學院「南華醫學堂」,他的名字叫黃寬。
黃寬(1829年-1878年10月12日),字綽卿,號傑臣。他出生於廣東香山縣東岸鄉(今珠海市唐家灣鎮東岸社區),他天賦敏慧,初進鄉村私塾讀書,一經塾師指點教導,即能領悟背誦。後來,他的父母雙亡,要由祖母撫養,生活陷入了困境,因此不得不中途輟學,不過他仍沒放棄學習機會。1841年黃寬12歲時,聽說澳門有教會專招收窮苦的兒童讀書,於是毅然拜別祖母,隻身到澳門求學,入讀由美國傳教士、耶魯大學畢業生布朗(又譯為鮑留雲,Samuel Robbins Brown)在澳門正式創辦的「馬禮遜學堂」,當時學堂只有6位學生,黃寬另外的5名同學分別為黃勝、李剛、周文、唐傑、容閎。
「馬禮遜學堂」在澳門採用三至四年學制,課程有英語、漢語、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理衛生、地理、音樂、美術等。課時安排半天讀漢語,半天讀英語。1842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被迫和大英帝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和開放五口通商,同年11月1日「馬禮遜學堂」遷到香港繼續辦學,並擴大了學校規模,黃寬、容閎等幾名澳門學生亦隨學校遷往香港繼續讀書。1845年3月12日威廉·麥克(William Macy)到了香港,協助布朗辦學,此時「馬禮遜學堂」學生人數已達40餘人,分為三班授課。黃寬等澳門學生在馬禮遜學堂前後讀了6年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成就黃寬等這三名澳門學生的人生轉捩點在1846年9月,布朗在課堂裡宣佈,他和夫人因體弱多病,打算回美國治療修養,他說很喜歡這間學校的學生,希望此行能帶三五名學生一同到美國,去繼續完成教育,如果願意去的同學請起立。當時,沒父沒母從小獨立的黃寛毫無猶豫地站了起來,而跟著他站起來的同學,還有他同來自澳門的好朋友容閎和黃勝。寫到這,筆者不其然地猜想到當時的情況,首先站起來的黃寛雙眼遊視課室,當發現容閎和黃勝亦一同站起來,他們應當會相視而笑:「好兄弟,一起去趟江湖…」。在當時,去美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不熟悉的國度,要坐幾月的船經過狂風駭浪才能到達,這三名年青人能邁出他們的腳步,證明他們有超越的決心和勇氣。
四個月後,黃寬、容閎和黃勝一起在香港黃浦港乘上了那艘駛向美國的「亨特利思」(Huntress)號帆船,1847年4月12日他們抵達美國。這三名同來自澳門的學子,之後各自走上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努力寫下了輝煌的人生。

美國傳教士布朗(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