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緊湊城市理論與澳門可持續發展

2021-04-28 06:35




    緊湊城市理論與澳門可持續發展

    澳門三面環海,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隨着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澳門已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根據澳門統計局數據,澳門二○一九年人口67.96萬人,土地面積32.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2.1萬人╱平方公里,是香港的3倍、新加坡的2.6倍、紐約市的2倍。基於民生建設的大力投入,以及土地資源的局限性,澳門的人口總量在近期難以看見下降的趨勢,而高人口密度的特點將是澳門城市的常態,也是澳門城市規劃與管理中面臨的難題。在不假外求的前提下,“緊湊城市”理論所倡導的理念和目標可以是澳門城市發展的一個選項。

    內部解決城市問題

    “緊湊城市”(“Compact City”)的概念最早於二十世紀中後期在西方提出,目前未有廣泛認可的定義,參考權威機構的相關表述,緊湊城市倡導高密度、複合功能、多元化的城市形態,目的在於避免城市發展對周邊自然環境的無序侵蝕,謀求在既有城市邊界內部解決城市問題。

    回顧緊湊城市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中後期的西方世界大多處於城市快速擴張時期,當時城市發展面臨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城市蔓延造成生態破壞,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可以簡單理解為城市空間過度擴張,造成城市規模過大,屬於一個不合理的城市發展現象,因為土地增長速度遠高於人口增長的速度,這些不必要的新增城市土地侵佔了城郊綠地、森林等生態土地,這種無序發展是以生態環境為代價;二是私家車普及造成環境污染,分散式的城市佈局促使大量機動車需求的產生,加上私家車成本的相對下降,讓大多數居民選擇自駕車的出行方式,數量龐大的機動車加上普遍長距離的通行產生大量的噪音、廢氣等污染,造成嚴重的環境和社會負擔;三是城市活力逐漸喪失,尤其是城市中心區衰落更為明顯。由於居住功能的外擴,城市內的功能變得相對單一,各功能之間的聯繫變得鬆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步減少,城市中的社會性互動一去不返,顯得毫無活力,各種犯罪得以滋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規劃學者和城市管理者謀求在城市邊界內部解決城市問題,在既有的城市規劃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出“緊湊城市”理論和相關理念。從城市形態、功能佈局、交通組織、社會交往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原則、主張和策略,尋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佈局高築建騰綠地

    緊湊城市理論並非憑空構想出來,而是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根基,其思想可追溯至柯比意(Le Corbusier)對城市規劃的一些主張,以柯比意為代表的集中主義提倡大尺度的城市格局,城市中設置明確的功能分區,通過大量佈局高層建築騰出更大面積的綠地和公共空間。由於時代背景與面臨的城市問題不一樣,緊湊城市雖然倡導集中式的高密度發展,但更強調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湊城市理論可以簡單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解:

    (1)形態緊湊: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方式避免城市尺度過大,人口、就業崗位、資本盡量集中佈局,減少跨區的出行,從而減少空氣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人口的集中亦有助於高水平公共設施、商業設施的建設,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提高城市活力。

    (2)功能緊湊:為了能在高密度社區內滿足生活所需,土地利用方式應廣泛允許功能混合,在有限範圍內提供多元化的功能。多功能的混合有助於社會性互動的發生,提高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功能之間的互相協調,亦有助於實現用地集約,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

    (3)結構緊湊:高密度城市需要精細化的管理,通過各層次的措施提高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比例,降低對機動車的依賴。同時,需要強大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減少私家車這種高碳出行方式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空氣污染,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荷蘭是較早實踐緊湊城市理論的國家,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便開始緊湊城市的實踐探索。荷蘭的城市大多屬於高密度城市,若不計算特殊小國,荷蘭的城市人口密度位於歐洲的前列,加上二戰後由於城市快速擴張造成嚴重的城市環境和自然環境問題,荷蘭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緊湊城市政策,主要目的在於遏制城市向郊區的無序蔓延。在資源保護方面,提出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保護措施,防止城市的無序擴張,保留村莊特色;在土地利用方面,推動城市中心的更新改造,適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持較高的建設密度,提高城市中心區活力;在交通方面,全方位鼓勵步行、自行車出行方式,降低機動車的出行需求,同時推動公交優先。如今的荷蘭已成為世界知名的自行車王國,荷蘭各大城市的宜居建設和生態建設亦得到廣泛認可。

    善待土地初心一致

    緊湊城市並不是指特定的城市形態,而是一套關於城市發展策略的理論,其終極目的是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雖然澳門當前的背景與二十世紀的西方城市存在差異,但“善待土地”的初心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所面臨的城市建成區問題也有高度的相似性。針對澳門的城市特點,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探討緊湊城市在澳門的實用性:

    (1)土地利用:澳門近年積極收回土地,可見澳門城市中仍有一定數量的未利用土地。其中很多土地都是位於居民日常生活圈中,屬於方便開發的民生用地。這些使用率低、功能落後、容積率過低等低效率用地不利於城市的集約式發展,是否需要進行全面的甄別和分析,以便整體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值得關心的議題。

    (2)功能組織:緊湊城市理論提倡功能的複合利用,認為可加強社會互動,提高城市活力。澳門已有不少功能複合利用的優秀案例,為居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如何在城市建設中推廣和引導複合利用,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3)交通結構:一套省時的出行方案是每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期待的,高密度環境中尤其需要嚴密的交通系統。澳門已提出多年的公交優先政策,澳門城市總體規劃亦提出TOD理念,如何拉近居住點與目的地的距離,如何一程服務多個使用目的,如何通過公交數量、路線佈局、站場選址、各種交通間的換乘協調、土地利用的相互配合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推動公交優先,這些都值得從城市規劃的角度深入探討。

    (4)社會參與:居民生活中互動以及高水平的社區歸屬感有助於“街道眼”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借助街坊的力量防微杜漸,有效全面提高社區安全。澳門的社團眾多,力量雄厚,幾百年來一直服務澳門社區居民,除了社團組織外,是否需要提高企業的社會參與,如何把政府、居民、社團、企業各方的心緊緊地繫在一起,齊心合力建設美麗家園,都值得進一步集思廣益。

    城市規劃是一項科學,亦是一項藝術,更是一項公共政策。可喜的是,澳門政府的民生建設力度逐漸增強,也越來越重視城市規劃,澳門的城市發展與緊湊城市理念有較高的同向性,或者可沿着緊湊城市的理論和理念進行深化研究,以科學的方式判別澳門城市中的好與壞,針對優秀案例進行延伸推廣,針對短板及時補長,做到“民之所憂、我之所思”,集各方力量共同協助澳門邁向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城規學人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