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長汽季業大幅反彈 績後股價升逾半成
  • Meta次季指引令市場失望 拖累股價大幅走低
  • 普拉達首季銷售增11.5% 奢侈品同業中表現突出
  • Spotify首季由虧轉盈 績後股價抽高一成
  • 平保首季盈利按年下跌 惟市場解讀仍然正面
  • ASM太平洋首季收入兩成 惟訂單反映復蘇信號
  • 市場觀望支持措施效用 港交所績前股價抽高
  • 茶百道掛牌表現滲淡 上市首日跌低招股價27%
  • 泡泡瑪特首季銷售增四成 帶動股價創逾一年新高
  • 減價戰影響市場情緒 理想股價跌至一年新低
  • 中聯通首季純利多賺9% 增長放緩但股息具吸引力
  • 美國運通季績後抽高6% 股神投資今年來累升兩成
  • 台積電首季業績勝預期 惟次季指引保守惹憂慮
  • Meta更新自家AI大模型 將全面整合至社交平台
  • Netflix打擊共享成效見頂 擬不再公布每季用戶數量
  • 安踏首季銷售符預期 主力品牌維持正面增長
  • 大客Adidas銷售勝預期 申洲受惠前景看漲
  • 旅遊需求復蘇勢頭未止 攜程同程獲大行看好
  • 新秀麗潛在私有化出變數 收購方擬因估值高擱置計劃
  • 地緣局勢升級推高油價 石油股再受額外因素支持

中國GDP的兩面

2021-05-06 12:02




圍繞中國的經濟報導往往過多聚焦於GDP總量卻對人均GDP關注甚少,但後者其實是一個更能揭示真實情況的指標。這種有失偏頗的報導會產生較為重大的影響,因為這兩個指標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和政治形勢有著明顯不同的描述,也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到不同的事務上。

在ProQuest資料庫中快速檢索2011~2021年這十年間的所有英文新聞機構,你會發現有20915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的GDP,卻只有1163篇文章提到了中國的人均GDP。在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八家最大最精英的報紙中這一差異比甚至更大:提到了中國GDP的文章有5963篇,討論了人均指標的只有305篇。

2019年,中國的GDP(按市場匯率計算)為14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21萬億美元),高於排名第三的日本(5萬億美元)。總體GDP反映了一個政府可以調用的總資源——包括稅基。這對思考中國的公共投資規模(比如在太空計畫或軍事能力方面)很有幫助,但它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關係不大。

因此大多數經濟學家更關心的不是總體數字,而是中國的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由此得來的一個關鍵啟示就是儘管在過去四十年中實現了驚人的GDP增速,中國依然是個貧窮國家。

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為8,242美元,處於黑山(8,591美元)和波札那(8,093美元)之間。其按購買力平價(依據生活成本調整後的收入)計算的人均GDP為16,804美元,低於17,811美元的全球平均水準,使中國在全球排名第86位,位於蘇利南(17,256美元)和波黑(16,289美元)之間。相比之下美國和歐盟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分別為65298美元和47828美元。

如果想瞭解中國的貧困狀況,還需要考慮其龐大人口內部的不平等程度。中國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水準(以基尼係數衡量)與美國和印度相當。鑒於該國有14億人口,這種不平等狀況意味著數億中國人仍處於貧困狀態。

中國政府表示有6億國民的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155美元)左右,相當於年收入1860美元,這些人中有75.6%生活在農村地區。

為了脫離世界最貧窮國家的行列,中國必須大幅提高民眾收入,而這部分人口的規模與年均收入都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年均收入1,657美元)相當。中國政府意識到只有這樣做才能維持自身民望。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它至少要花費一代人的時間去設法滿足提升國內民眾收入的需要。

但其他條件很少能在政治上實現相同,政府也可以通過一些與促進經濟增長無關的方式來強化其民意支援。例如中國政府會強調其在為民眾抵禦外部或非人為力量方面的作用,比如地震或新冠疫情,最近還在南海和中印邊境的領土爭端上採取了強硬立場。

西方國家也以各種方式對中國這這類以及其他行動做出了回應。美國正在加強其在南海的軍事存在,而中國也面臨著經濟制裁和因人權問題抵制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威脅。

但過往的經驗表明,制裁、抵制和軍事壓力都不太可能實現其預期目標。比如俄羅斯自2014年至今都一直遭遇著西方的經濟制裁(拜登政府最近又宣布了進一步的懲罰措施),但克里姆林宮一直堅持其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佔領政策。同樣,當年對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抵制對冷戰中的任何一方都影響甚微。

相反,軍事侵略往往會在目標國激發政治反彈,強化民眾對本國政府的支持,而經濟制裁也會產生類似效果並鞏固那些支持更強硬政策的公眾輿論。

如今在中國很容易看到這種反彈效應。許多中國人認為西方正在嘗試重新確立政治主導地位並引發了人們對殖民主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這場戰爭中死亡了2,000萬人,僅次於蘇聯——的痛苦回憶。西方對華政策引發的強烈情緒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的某些行動也困擾著印度、越南和印尼這些同樣曾被殘酷殖民政策蹂躪的國家。

這些情緒化的反應也分散了人們對重要國內事務的注意力,尤其是提高收入的需要。中國的大多數窮人可能不太關注邊界爭端或國際體育賽事,卻會首當其衝遭受了附帶損害。

為了有效地與中國打交道,其他國家應該記住:與第一印象相反,中國並不是一個經濟巨無霸,在世界第二大GDP的背後,其實是數以億計不想繼續受窮的民眾。

錢楠筠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管理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系教授兼中國經濟實驗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