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產學研線上配對平台 成功配對54組科研項目
  • 體育界:全運會助澳多元發展 冀爭取受歡迎項目在澳舉辦
  • 經濟學會:澳經濟指標勝預期 料次季景氣或輕微「偏熱」
  • 打造「體育之城」正當其時 學者籲發展體育產業促經濟多元
  • 旅遊+文創跨界融合展現澳門魅力 2024寵生活周末市集開幕
  • 橫琴建立「二線」通行「白名單」 議員:支持改革創新探索前行
  • 數字化服務助力橫琴封關運行 團體:申報更簡單通關更便利
  • 2021年澳車往來港澳常規配額 即日起接受續期申請
  • 統計局年內公布住戶收支調查結果 金管局將强化深合區金融數據收集
  • 參與三次全體大會11次小組會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提96建議
  • Rain謝霆鋒助陣 重新定義高端時尚運動品牌 K· SWISS RE-BORN 2024全球新品發佈會澳門登場
  • 四澳委員倡加強新街坊醫療配套 便利澳門居民在橫琴就醫
  • 劉雅煌促有序增加自由行城市 倡特定時間開放多次簽注促消費
  • 澳門樂團《浪漫之後》 獻奏拉赫曼尼諾夫及巴伯名曲
  • 力拓國際客源市場 旅遊局「東京路展」今揭幕
  • 澳委員:中央重視特區建設 確保澳門特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 全國人大代表施家倫: 建議完善深合區公務員管理機制
  • 賀一誠:感謝中央支持 將攜各界貫徹兩會精神
  • 中葡經貿文化協拜訪旅遊局 研一中心一平台及深合區建設
  • 中葡經貿文化協拜訪經科局 就葡語國家產品進出口等交換意見

改善環境非疫情責任

2021-06-15 11:01


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遍及世界各地,過去一年,各國紛紛採取措施限制民眾活動,民眾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及消費,工廠亦降低生產與運輸,令全球污染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都有顯著下降。在澳門,疫下旅客量驟減,多項環境指標亦意外地得到改善,根據環保局日前公布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 》顯示,去年本澳城市固體廢物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均大幅下降,這對本澳環保狀況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近年來,市民的環保意識日漸提高,購買產品時會更多考慮該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為了迎合消費者,商家相繼推出綠色產品,提倡「綠色生活」。政府方面亦不遺餘力推動環保,其中當局早前表示,預計明年將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吸管和攪拌棒入口,現正研究和諮詢業界,並視乎本澳實際情況,未來加強管制其他一次性餐具。愈來愈多人關注環保原是好事,然而,對於這一股環保新浪潮,不少人開始感到不滿。

內地今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減塑規定,全面禁止餐飲業提供塑膠飲管,手搖茶飲和咖啡店改以供應紙質飲管,但使用體驗卻遭人詬病,不少消費者批評紙飲管材質太軟和偏薄,很容易會軟爛,除了不能喝完整杯飲品,還會嘗到紙的異味,影響口感。此外,蘋果(Apple)去年10月在 iPhone 發表會宣布,為了秉持環保,從iPhone12系列開始,往後盒裝都不再隨附充電頭與有線耳機,當時引起許多討論,被民眾批評披上環保外衣,實際是剝削消費者利益。本澳於2019 年實施膠袋徵費,措施推行至今,有不少市民投訴有商家亂收膠袋費用。

從不少角度來看,環保似乎站在人類生活及發展的對立面,甚至有部分極端環保主義者提出必須停止使用一次性產品、不能吃肉等言論,引起「反環保」人士的抨擊,認為做法不切實際,影響生活。事實上,在大力推動環保的同時,要求市民不買獨立包裝產品、停用一次性塑膠產品暫時是強人所難,因環保不是朝夕之事,推動環保需從身邊細微的舉動一步一步去改變。要知道,想要垃圾量及碳排放量持續下降,並非疫情的責任,而是人類。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