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聯國籲查加沙醫院亂葬坑
  • 以軍準備好攻拉法
  • 華批衝擊亞太和平穩定
  • 大馬前總理馬哈蒂爾被查
  • 航天員面部細節將更豐富
  • 華:避免外空成新戰場
  • 神十八電池容量更大
  • 國際月球科研站如何建?
  • 神十八成功入軌
  • 英皇家騎兵隊馬匹亂闖傷五人
  • (社論)阿根廷投北約打錯算盤
  • 學者:美軍援台實“吸血”
  • 馬英九:美不會無保留挺台
  • 奪命車禍
  • 台感染腸病毒個案急增
  • 台輿論:兩岸關係難改善
  • 美軍駐台?
  • 華兩大熊貓下周赴西旅居十年
  • 陸:對“台獨”決不手軟
  • 王毅:中馬高質量共建“帶路”

物理諾獎改變人類生活和未來

2021-10-06 06:35

    物理諾獎改變人類生活和未來

    據中新網報道:翻開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史,仿若打開了一本厚重的書籍。在一百二十年的歷史長河中,從原子核研究至宇宙探索,一項項突破性研究,改變了你我的生活,也書寫着人類的未來。

    逃離地球成現實?

    通過蟲洞穿梭宇宙,乘坐飛船探尋新家園……科幻片中關於天文學的種種想像,令無數人着迷。近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似乎也對這一領域頗為青睞。

    二○二○年的獲獎研究就關乎“宇宙最黑暗的秘密”。英國物理學家羅傑 ·彭羅斯,用數學方法論證了黑洞可以形成,並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

    據介紹,在黑洞的核心隱藏着一個奇點,它的時空曲率無窮大,密度也趨於無限大。一旦物質開始坍縮,就沒有什麼能阻止坍縮的繼續,所有物質只能沿一個方向走向奇點。而這是一條通往時間盡頭的“單行道”。

    在二○一九年,來自瑞士的米歇爾 · 馬約爾和迪迪埃 · 奎洛茲則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獲獎。

    迪迪埃 · 奎洛茲在獲獎後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會讓人們找到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答案。他認為,宇宙有太多的行星和恆星,而孕育生命的化學反應必定發生在其他地方。

    這是否也意味着,當地球不再宜居時,人類有可能移居到其他系外行星?

    對此,米歇爾 · 馬約爾表示,即使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宜居系外行星,也在幾十光年之外,如此遙遠的空間距離,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抵達。

    諾獎成果在身邊

    不止於仰望頭頂星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成果,也深刻影響着每個人的生活。

    新冠疫情期間,當你與千里之外的親友通話報平安,又或上網查找防控措施資料時,可曾想到,這些習以為常的便捷,其實都與二○○九年諾獎得主高錕有關。

    素有“光纖之父”之稱的他,早在一九六六年,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為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而法國科學家熱拉爾 · 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 · 斯特里克蘭,則通過“駕馭”光,在激光物理學領域取得突破性貢獻,由此獲得二○一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研究的新技術被稱為“啁啾脈衝放大”(CPA),被應用於物理、化學以及醫學等眾多領域,例如需要分毫不差地在眼球上進行操作的激光視力矯正手術。

    六華人科學家獲獎

    自一九○一年至二○二○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了一百一十四次,共二百一十六人獲獎,其中只有四名女性。

    廿五歲和九六歲:最年輕的得主是勞倫斯 · 布拉格,一九一五年獲獎時只廿五歲。最年長的為二○一八年諾獎得主阿瑟 · 阿什金,他獲獎時已九十六歲。

    一對夫婦檔:一九○三年,廣為人們熟知的居里夫婦因對放射性現象的研究而獲獎。

    六位物理諾獎獲殊榮的華人科學家包括: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