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越國會主席王庭惠辭職
  • 美首季經濟增1.6%遜於預期
  • 我公民在菲潛水溺亡
  • 美高校爆“挺巴”抗議
  • 華籲在美留學人員注意安全
  • 漁碼購物消費嘉年華開幕
  • 內地澳門入境旅遊推介昨舉行
  • 首季居民失業率降至2.7%
  • 灣區知產中心協助對接逾2,500宗
  • AI智能客服應用 首階段支援八語
  • 講者倡善用科技 抓準客群需求
  • 宜昌參旅博會 冀與澳直航
  • 蘇率團參旅博會 推介文旅品牌
  • 休閒旅遊協會旅博會設展區
  • 旅局料“五一”酒店訂房近九成
  • 演藝之都展館開館 推特色藝文
  • 酒店協會旅博會展位 宣傳+配對
  • 旅博會開鑼 料3.7萬人次入場
  • (一家之言)青年提升技能 增擇業機會
  • 字節跳動:不賣TikTok

商業社會的IT教育

2021-11-14 06:35

    商業社會的IT教育

    在IT領域,尤其是新興的商業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 和商業分析 (Business Analytics) 領域,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就此問題,筆者曾和本澳博企、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和內地公司對於IT人才需求方面有過深入溝通與探討。結合筆者本人在高校的教學科研經驗,筆者深切感受到目前IT技術和業務落地之間存在着一個巨大的鴻溝。這個鴻溝需要培養既了解技術,又懂得業務的複合型人才來填補。

    需IT商務複合人才

    計算機科學,尤其是編程技術的教育已經開展了20-30年,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優秀的IT技術人員。但是,技術本身並不能直接給出對具體業務場景的解決方案。計算機程式設計的工作語言是對象、函數、SQL、時間複雜度、數據表、過擬合、降維、正則化等等,然而企業的業務端口討論的卻是顧客滿意度、利潤率、追加銷售 (up-selling)、交叉銷售 (cross-selling)、轉化、留存率、顧客分層之類場景。一方面,理解業務流程是建立分析框架的基礎。分析人員需要推斷問題是由哪些環節導致,理清因果關聯,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技術人員欠缺完整商科知識結構,則很難直接上手解決這些業務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業務人員完全看不懂技術,再精妙的模型也無法投入實施,評估效果,從而創造價值。因為我們並不能指望產品經理、銷售、運營、售後、物流的人去學數據建模、Python程式設計、R數據處理、機器學習和統計分析。

    從實用主義 (pragmatism) 的角度來看,商業場景和技術細節之間如果沒有橋樑和溝通、不能實現恰當對接,再強的底層技術也無法落地。因此,如今商業社會尤為迫切需要從技術可行的角度定義問題,技術選型,解決問題,評估解決方案的複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既要能洞察用戶需求並了解商業邏輯,也要能夠理解底層技術方案的特點、演算法邏輯、適用範圍和邊界情況。這要求分析人員的知識結構中既有商業認知(例如客戶需求、市場定位、運營優化等),又有技術能力(例如程式設計、數據庫建模、數據可視化、機器學習),而且還要能夠把技術和商業邏輯進行有機融合。對於最底層的技術細節,企業亦可以在部門內調配給專職的程式設計人員解決。從而實現企業內部的分工合作,更高效地解決實際業務問題。

    培養良好溝通能力

    除此之外,傳統IT教育的一大短板是欠缺對學生溝通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養。尤其在商業分析領域,分析師除了要建立分析模型,還需要向主管、同事和客戶解釋模型、展示發現、表達想法。商科課程能系統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用數據講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本領,讓溝通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兼有技術能力和商業邏輯的複合型人才實乃現代快速發展的商業社會之亟需。如今“商業分析”和“商業智能”相關課程在世界範圍受到學生的青睞和企業的廣泛歡迎,也從側面證明了筆者的判斷。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唐恆   陳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