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北區增打卡位 商戶配合搞噱頭
  • 穗首筆“粵信融”助澳企獲授信
  • 外資新策促大灣區高水平對外開放
  • 聯想集團業績復甦勝預期
  • 新興經濟體成投資新增長點
  • 澳琴聯合“出海”赴美招商
  • 連調兩周 港股續整固
  • 淺談“封關”後琴澳跨境電商發展
  • 生產力:創立自家花茶品牌
  • 學者:打造“澳門精選”品牌形象
  • 青企:性價比和方便性須配合
  • 中銀中小企:網上宣傳 試吃引客
  • (一家之言)輕軌助提升世旅中心形象
  • 裸買店進駐街市 冀豐富產品引客
  • 四月本地醫藥化學產品出口增48%
  • 英皇夏日限定市集 增旅遊元素
  • 文綺華:有信心全年引客3,300萬
  • 四月澳車北上增33%
  • 五月賭收201億 疫後新高
  • (一家之言)打通直航網絡 創引客誘因

吉利收購Volvo 不平凡的勵志故事

2022-02-04 06:35


    吉利收購Volvo   不平凡的勵志故事

    吉利收購Volvo(富豪汽車,內地稱為沃爾沃)的過程艱險重重,應可鼓勵及令所有人在虎年保持鬥志,積極解决困難。

    二○○九年在北京看到沃爾沃銷售中心時,筆者也不看好這個合併收購案。原因有二:一、以後怎麽會有人買沃爾沃的車?在年長一輩人的心裡,沃爾沃是豪華、安全和品味的象徵,怎麼可能支付這麽多錢去買一部吉利車廠背後生產的沃爾沃名車?二、國產車廠去併購和營運國外名牌車廠,成功例子沒見過,尤其是瑞典車廠和福特車廠都經過嘗試並失敗以後。

    嗅覺敏銳賺第一桶金

    吉利汽車創辦人李書福,一九六二年出生在浙江台州。其人生背景,大概就是小時候放牛,中學畢業以後騎着單車和拿着一部照相機去拍照創業,後來在書本裡找到在廢物當中分離銅和銀的化學方式,賺了第一桶金。之後改為生產電冰箱配件,再適時擴充做電冰箱生產,可惜後來政府管控並需要生產准照才能生產,因此關門並去海南投資房地產。結果全部虧本,老婆也離他而去。

    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他突然敏銳的感受到摩托車增長的潛力,全力投入摩托車零件生產。受上次電冰箱政策改變的啟發,他在轉為生產摩托車前,第一時間申請生產許可證,結果大獲成功。

    在製造摩托車大獲成功兩三年後,李書福又敏銳的嗅覺到汽車消費市場將在中國興起,他把自己的兩部奔馳汽車整架切開來研究。早期還說了句汽車製造界的名句(當然是嘲笑他的無知):“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

    荆棘滿途不輕言放棄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所有人的觀念都認為製造汽車必須投入30-50億元,還不一定成功,且汽車牽扯到很多道路安全的問題,國家管控汽車製造准照非常嚴格,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出汽車製造准照給一家剛成立的汽車製造企業,何况他自有資本只有1億人民幣。

    成功的第一代創業家不會輕言放棄,李書福碰巧收購四川一家小監獄的附屬汽車製造企業。為了取得國家發改委的核准,李書福說出另一句名言:“我不需要國家補貼和扶持,我只希望國家能給我一個失敗的機會。” 這一句話蘊含太多深意,也透露出當中的不屈和唏噓。最終這名領導只能無奈的說:“我不反對吉利造車。”

    用50億元建造一個汽車工廠,像上海一汽大眾,有政府支持,有大眾的技術,有一汽的硬件,當年困難之多,已不可想像。但用1億元的啓動資金,成立和發展一家汽車製造企業,無疑有點天方夜譚。李書福又說了一句名句:“如果能夠用錢解决的事情,就一點都不困難”。最終他成功了,吉利汽車經歷剛開始的極端困難後,經過幾年的打拼,慢慢步入正軌,在中國汽車銷量迅猛上升時,他卻毅然减慢速度,提升軟硬件配置和技術含量,最終在二○○○年初成為國產汽車品牌的龍頭。

    多渠道表達收購意願

    在二○○三年時,李書福想成立一個由其領導的收購沃爾沃小組。在當時,吉利董事會沒人相信會這想法會變成現實。

    美國福特汽車在二○○○年前陸續收購很多汽車品牌,想建立一個汽車聯盟,當中包括Jaguar、Land Rover、Aston Martin、Volvo等。沃爾沃當時是以60億美元的價格購入,也是當中價格和潛力最大的品牌,這是因為沃爾沃有一條每年生產50萬輛車的生產線、全球幾千家的專賣店和銷售渠道,最重要的是整車的開發實驗室和各項專利。幾乎所有近代汽車的安全設備都由沃爾沃發明和持有專利,包括三角形安全帶、籠式車廂、側式安全氣囊等。但因沃爾沃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這些安全專利均開放給所有汽車製造企業無償使用。

    福特在收購沃爾沃後,想與其整合,這樣可大量節省營運和開發成本,因此在收購後的近十年中,福特投入近百億美元在沃爾沃。沃爾沃與福特已緊密融合,包括所有專利和設計。

    在二○○七年,李書福開始透過各種渠道接觸福特的高層,透露想購入沃爾沃的意願。不難想像,當時沃爾沃管理層連李書福寄來的掛號信都沒有打開,因他們從沒聽過吉利汽車這名字(沃爾沃是瑞典最大的轎車公司,即使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二○○八年,仍保持近36萬輛銷量、147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吉利總資產僅230億元人民幣,當時進入汽車業不過十年,只能說一切都並不突出)。

    籌十八億收購沃爾沃

    在二○○八年,李書福啓動一大堆人脈說服福特。隨着金融海嘯影響持續擴大,美國三大汽車製造企業瀕臨破產,福特只能忍痛割愛,把仍在虧損的沃爾沃以最終2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吉利。

    但吉利怎麼會有20億美元去收購沃爾沃?又是另一個經典籌款收購的案例:透過銀行+股東私募+發行債券+股權質押+政府投資(哪個城市的政府投資,將來就在哪個城市開廠和研發中心。故說動了大慶市和成都市的發改委參與投資),但這些加起來也只有18億美元,最後的2億美元確實借不到,最後只能由賣家福特提供。

    這收購最終成功,是因為金融海嘯,福特為自保,只能棄車保帥,且當時世界上也只有吉利一個買家。但若非吉利籌劃的極早,又透過一連串的精彩行動,這種好機會又怎能把握得住?

    經歷漫長和驚心動魄的等待,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與福特汽車首席財務官劉易斯 · 布斯(Lewis Booth)簽署最終股權收購協議。在簽完一個人高的協議書後,李書福停頓十幾秒,所有人都安靜的想看發生什麼事,只見他眼泛淚光,這個收購合併之難,沒有經歷過這種挑戰的人,不可能理解。

    李書福之後親自說服瑞典的沃爾沃工會,用了“I love you”三個字表達對沃爾沃的熱愛,最終說服這個工會接納吉利這新東家。

    沃爾沃的市值在二○二一年十月已超過200億美元,李書福怎麽把吉利和沃爾沃成功融合在一起,又是另一個精彩故事。

    心態樂觀走在政策前

    一個成功的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點:

    一、永不放棄;二、永遠走在政策前面;三、永遠不要走歪路,即使在最困難時,也要全力以赴把問題克服,這個勇氣和克服困難後的獎勵,令一個人以後變得更加強大;四、永遠保持樂觀心態,為什麼中國有前途?就是因為中國有這一批不平凡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拼湊出來的成功故事,只會越來越多。

    筆者對澳門經濟和疫情,都持樂觀心態。疫情過後,澳門應還是全世界最快恢復的其中一個地區。希望上述故事可鼓勵所有人維持積極心態應對所有問題,趁這困難時期調整方向,令疫情過後的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中國的騰飛已無可阻擋,成功的企業家和中產階層只會越來越多。澳門作為亞洲最吸引的旅遊城市,四小時飛機航程內覆蓋超過20億人口。疫情總會過去,當旅客再次訪澳,澳門經濟必定會再次起飛。

    逆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