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以總理:將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 以軍空襲加沙多個目標
  • 彭麗媛參觀匈中雙語學校
  • “這不象徵中匈友誼成長?”
  • 中匈成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
  • 習:有信心戰勝各種挑戰
  • 中方:將採必要措施
  • 中方:證心虛氣急敗壞
  • 中方:美只有嚴格遵守的義務
  • 中方促日勿支持“台獨”
  • 日核研究所兩處遭放射污染
  • 西班牙預期壽命歐洲最高
  • 國際旅展
  • 覃輝在美刑滿被逐出境
  • 特朗普孻仔將步入政壇
  • 上月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
  • 韓醫學院教授集體休診一天
  • 日富士山“黑幕”工程推遲
  • 烏無人機擊中俄煉油廠
  • 米舒斯京連任俄總理

港攝影師見證大涼山變遷

2022-09-26 06:35


    港攝影師見證大涼山變遷

    【中新社香港二十五日電】照片裡的彝族女孩,穿着羽絨衫,紮了俏皮朝天辮。女孩站在高高的山崗上,雙手插兜,直面鏡頭,她臉上沒甚麼故作的笑意,反而因刺眼陽光微擰眉。頭頂三根高壓天線更添了幾分壯闊與肅穆感。

    看到中國希望

    這是香港攝影師陳炳忠的得意之作,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他仍能細細描繪出此情此景,是在四川大涼山閒來信步鄉間,無意捕捉的一幕,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這平凡卻至為難得。他最愛的是女孩的目光,那目光毫無閃躲之態,他從中看出一種直面生活與苦難的堅毅,這也正是大涼山吸引他這些年到訪一次又一次的緣由。

    與大涼山結緣,還要從十多年前在東莞看到的一場攝影展說起,陳炳忠被幾張大涼山腹地的壯麗風景照所震撼,“我當時就覺得,這地方應該要去。”返港後,他便着手找資料,尋找當地向導,為行程做準備。

    二○一二年,陳炳忠經數度轉車,舟車勞頓下初次抵達大涼山,雲霧繚繞下的連綿群山、彝族村寨的生活風貌、鄉村市集的別有風味,無一不新奇有趣,皆成為極佳的攝影素材。兩年後,當他重訪大涼山時,忽然驚覺變化之大,從前市集所在的樹林縮小了大半,一旁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路面不再坑窪不平,泥濘難行,水泥公路傍山而建;而屋頂蓋着茅草的破爛民居,也搖身一變成了嶄新的青瓦白牆平房。

    “村民告訴我,當地政府補貼了每家約四萬元(人民幣)建屋。”那時陳炳忠意識到,在大涼山由落後貧窮邁向現代化的關鍵時刻,他應該以鏡頭記錄變遷,並擷取那些為鄉村振興付諸行動的動人身影。

    在那些身影裡,陳炳忠始終記得一位年輕女孩,每周從大涼山美姑縣城到三十多公里外的井葉特西鄉一間幼兒中心支教。“從大涼山的變化和很多人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和奉獻中,我看到中國的希望。”

    用畫面講故事

    於是,直至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前,陳炳忠幾乎每年都會到訪大涼山,一待便是十天半月,“我會帶一些那裡缺少的文具、零食給大涼山的孩子們。”在陳炳忠為數不多的入畫照片中,他被一群孩子圍住,開懷笑着,那照片裡幾乎沒人望向鏡頭,每個人都表情自然而靈動,開懷地笑着或正與同伴分享一顆糖果。

    那就是陳炳忠的攝影所追求的真,“我喜歡利用畫面講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文字敘述,一個畫面已足夠有說服力,它裡面所飽含的許多情感,在人們看到的一剎那,足以勾起共鳴。”

    帶着這樣的想法,疫情來襲的這兩年,陳炳忠在港主講了多場攝影講座,包括於七月舉行的“多彩貴州”等,將內地五十六個民族、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藉由攝影作品帶到香港觀眾的眼前。

    那些作品裡有一張攝於湖南桂陽縣廟下村,格外受到媒體和觀眾的關注:一個古戲台上演繹着悲歡人生,台下並排站着五個高矮不一的孩子,看得入迷,那幕裡傳統文化的牽絆與世代承襲,早已輕盈地越過千言萬語,直達觀眾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