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創新菁英賽科創盛宴

2022-11-23 06:35










    創新菁英賽科創盛宴

    為培養本澳青年的創新思維及科學素質,由教青局主辦,澳門工程師學會承辦,澳大科技學院協辦,中國工商銀行(澳門)股份有限公司獎金贊助的二○二二/二○二三學年潛能拓展創新菁英賽在本月十二日舉行複賽。一眾參賽學生齊聚中葡職中體育館,上演本地青年科創盛宴。

    本報記者   張嘉輝

    由教青局主辦的二○二二/二○二三潛能拓展創新菁英賽吸引多家學校的精英參與,評審委員會主任黃承發認為參賽作品較往年多,可見本澳越來越重視科創發展。他指跨學科的作品更能獲評審關注,在國際大賽中更具優勢。

    賽事自舉辦以來得到本澳多家學校的積極響應,提升本澳中學生的科學創新水平。黃承發表示,在世界發展趨勢下,不少作品的主題傾向智慧城市,以環保為主,另一個主流方向則為計算機相關。近年國家大力推動零碳及低碳排放的政策,不少學生在製作作品時都將零碳、低碳作為考量因素,加上本澳的中醫藥、生物醫藥發展下,學生作品的專業性越來越強,更不乏機電相關領域的題材,衍生出跨學科的作品。

    跨學科涉海量知識

    跨學科具一定專業門檻,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但對於學生而言,難度無疑大增。黃教授認為,倘需解決一個問題,單一學科的知識未必做到最佳結果,但跨學科的門檻很高,建議同學先主攻一項,再涉獵其他知識。如本次賽事中,有同學利用微型機械人解決醫學問題,這雖屬於機械範疇,但卻用作醫療問題,這需要涉獵海量的知識,才能做到。

    本次賽事的參賽方式分為個人項目及集體項目(每個作品最多由三位成員組成)。黃教授指個人參賽具挑戰性,評審有可能打更高分數:“個人完成作品是頗具難度的事情,因為時間、能力有限,作品體現出學生的個人能力。在一些世界大賽,很多團隊都尋覓不同專業興趣的學生,各司其職,合力製作出優秀的作品,評審的要求普遍也會較個人作品更高。”

    突破點重在“選擇”

    在科創類的國際賽事中,黃教授過去曾多次帶領團隊出外參賽,他認為“選擇”是箇中關鍵:“以跨學科的作品為例,選擇參加哪個類別的賽事,是很重要的事情。以微型機器人為例,作品不是必須參與機器人的項目,倘能在醫學或其他類別產生作用,參與醫學類的賽事,或能有更大突破。我們往往在選出優秀團隊後,再與團隊討論,評估作品特點、優勢,再選擇參與甚麼類別。”他補充道:“倘作品採用的技術是現時較普遍的技術,作品難有突出之處,但同樣的技術應用在不同範疇,反而形成突破點,獲評審們的青睞。”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