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陸艦喊話“注意你的位置”
  • 閩台商熱議十八項惠台新措
  • 美巴爾的摩塌橋殘骸爆破拆除
  • 法囚車遭襲兩警殉職
  • 重返課堂
  • 巴西暴雨持續華僑華人賑災
  • 日首季兩萬一人“孤獨死”
  • 日製鐵工人失蹤熔爐現人骨
  • 印巨型廣告牌倒塌十四死
  • 美客機着陸後起火急撤乘客
  • 美議員提限AI出口
  • (社論)中國綠能產業代表先進產能
  • 美軍高調展示AI戰鬥機
  • NASA任命首席人工智能官
  • 瓊小學教師伏法
  • 中美政府首商AI
  • 辦藍不辦綠
  • 藍盤點蔡執政民眾八大痛苦
  • 兩岸交流
  • 台女枕頭焗死親生兒女

(社論)中歐密集互動求同存異

2022-12-08 06:35

    中歐密集互動求同存異

    本月一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代表歐盟全體成員國訪華,並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這是米歇爾二○一九年十二月就任歐洲理事會主席後首次訪華,也是中共二十大後中國和歐盟機構領導人之間首場正式會晤。

    作為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主張甚麼、反對甚麼、合作甚麼,向來吸引着全球目光。

    最近一個月以來,中歐之間更是頻密互動。先是德國總理朔爾茨十一月四日開啟“旋風式訪華”。隨後,在G20峇里島峰會期間,習近平密集會見了法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領導人。

    在外界看來,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中歐高層之間通過加強溝通交流,不斷穩固雙方關係,為複雜動盪的國際局勢注入更多確定性。自二○一九年歐盟將中國定義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後,中歐關係出現反覆。二○二一年,歐盟追隨美國以所謂“人權”理由首次對中國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雙邊關係陷入低谷,歐盟單方面擱置了包括中歐投資協定批准程式在內的多項重要合作。

    今年以來,隨着俄烏衝突、歐洲能源危機、經濟衰退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歐盟內部對華戰略產生巨大分歧——以德國為代表的經濟強國希望加強歐中經貿合作;以立陶宛為代表的個別國家,則追隨美國炒作所謂“人權”等議題,要求降低對華經濟依賴。

    在與米歇爾會談時,習近平介紹了中共二十大的成果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既表明中國自身發展的確定性,也期待歐盟成為中國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夥伴。米歇爾則指出歐盟願做中方可靠、可預期的合作夥伴,願同中方深化歐中各領域互利合作……毋庸置疑,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的發展,也是歐洲的機遇。這一機遇將是共享中國超大市場機遇、制度型開放機遇、深化國際合作機遇,雙方有望藉此凝聚更多共識。

    值得關注的是,在米歇爾啟程訪華之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於當地時間十一月廿九日訪問美國,核心議題也是經貿問題。但法美溫差很明顯,馬克龍訪美一無所獲,折射出歐洲對美國霸凌政策的無奈。儘管歐洲一再追隨美國四處揮舞貿易與制裁大棒,但美國政府同時也屢次為維護自身利益和霸權,坑害其歐洲盟友,令歐洲國家苦不堪言。無奈之下,歐洲領導人只能務實地將目光重新投向中國,如今,歐盟更需要在合作共贏與坐等盟友“收割”之間作出選擇。

    中歐之間不存在根本的地緣政治衝突,中國的發展對歐洲是機遇而非威脅,雙方對一些議題存在不同看法很正常,但這些差異不應該,也不能阻止雙方相互接觸,彼此之間的分歧完全可以通過對話溝通解決。雙方都需要在對彼此的定位中找到共同語言,求同存異是最關鍵的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