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 OutReach
  • 美通社
  • EQS 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工務局:「就返」卓家村十古樹 氹仔北開路計劃擱置
  • 修改《民事登記法典》 擬增「兩願離婚」範圍 議員促確保未成年子女權益
  • 城規委員憂A區人口密集、交通成「死症」 工務局:有信心交通設計滿足A區需要
  • 李偉農:希望爭取印度和中東旅客來澳
  • 長者工作遇歧視難界定 李靜儀批零處罰個案「但唔係零歧視」
  • 蹭AI熱 多位議員關注本澳AI技術發展 促政府為中小企增設培訓
  • 太古清潔未依法解僱被罰24萬 菲籍前僱員贏官司 鼓勵同胞堅持取爭勞權
  • 議員促活化茨林圍 歐陽瑜:旅遊或商業上活化會影響到居民
  • 羅立文:考慮卓家村古樹 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延伸計劃「暫時無咗」
  • 輕軌日後運作及成效再被關注 林宇滔批輕軌氹仔線至今無時刻表 「世界創舉」
  • 另一種「復常」? 繼續沒有六四集會
  • 暴雨下的六四晚會 自由廣場百盞燭光閃亮
  • 提高職業安全保障 李靜儀促制訂酷熱天氣下工作規範和指引
  • 曾經「澳門光輝,五月」⋯⋯也許不再了?
  • 疫後新常態 五一無遊行 余永逸:再討論何為「一國兩制」有意義?
  • 遊行受壓、遭勸退 區錦新:公民社會正萎縮
  • 香港五一無遊行 前職工盟幹事杜振豪:港澳難逃遊行空間收窄命運
  • 十年五一遊行路 黃偉民:法律允許的為何不繼續?
  • 澳門疫後續缺席五一勞動訴求 回憶青年動力國際連線往事
  • 五一遊行 訴求多元 有衝突、水炮、活力 亦有溝通、進步

就《修改國安法》及《秘密法》法案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 傳協:條文詮釋隨意性極高,影響公眾知情權

2023-03-23 20:19

《保守國家秘密法》法案第九條部份內容。

修改「國安法」諮詢會公眾專場。(資料圖片)

立法會。

立法會第一常設委員會正細則性審議《修改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法案及《保守國家秘密法》法案。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下稱:傳協)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該會憂慮,兩法案部分條文將對澳門新聞及言論自由、公眾知情權構成重大影響,特別是「煽動罪」和「國家秘密」的新定義至今尚未明確,罪與非罪的界線模糊不清,法律詮釋的隨意性極高,令新聞工作頓時變成高風險行業。該會期望一常會釐清立法原意,釋除公眾疑慮。

傳協主張,「國家秘密」的定義應力求嚴謹明確,符合澳門成文法的立法傳統;本地法律、法規規定公開之事項,不應列為國家機密。當局應研究制訂《資料公開法》,進一步保障公眾知情權;對濫用國家秘密定義的情況也應設立懲處機制。

刑事立法內容應當明確

傳協的意見書強調,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刑事立法內容應當明確。無論立法機關或政府提案人均有責任讓公眾清楚理解:在新《國安法》下,究竟甚麼是罪?即使當局放棄採用盡數列舉的立法表述方式,並不影響當局列舉更多例子,向社會精準解釋違法行為的判定標準。

關於「以言入罪」方面,該會指出,修改《國安法》法案在顛覆罪方面引入新的罪狀:「推翻、破壞國家憲法所確立的根本制度」(第三條第一款) 。而根據政府在諮詢總結報告的解釋,上述條文所指的「根本制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及第三章所指各級權力機關。

傳協認為,上述寬廣的概念直接改變了第四條煽動罪的定義,期望政府澄清「何謂煽動破壞國家憲法所確立的根本制度」、「其犯罪構成要件為何」。

而日後表達不同政見,探討澳門政制發展的可能性、討論或質疑《國安法》適用性、執法尺度的言論、批評政策、官員的作為,會否被指觸犯煽動罪?

政府代表曾表示,政策討論並非《國安法》的懲處範圍。傳協認為,事實上,真正的討論無可避免涉及質疑、批評及反對意見。法律上,如何界定批評是基於善意還是「煽動仇恨或對立」?

傳協:公眾有權知道國家秘密界線

關於「侵犯國家秘密」面,傳協稱,新的「國家秘密」定義基本上直接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大幅延伸覆蓋範圍,界線模糊不清,特別是《保守國家秘密法》法案第九條列舉行政長官有權定密的八大類,幾乎無所不包,甚至連非政府行為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也可能涉及國家秘密;至於何謂「一旦洩露可能危及國家安全或利益」,這一關鍵概念官方未有闡明,很容易落入主觀認知的落差,日後被指控者恐怕百辭莫辯。

「不知甚麼是國家秘密、何時變成國家秘密,對每天都要採集大量資訊的新聞工作者而言,猶如一個無底深潭,潛在的法律風險和壓力增激,變相令消息來源嚴重萎縮。」傳協重申,公眾確實無須知道國家秘密的具體內容,但有權知道國家秘密的界線。

傳協提出,法案第九條第一款所指「特區政府重大決策的秘密事項」,有哪些政府重大決策不涉及國家安全或利益?正因為關乎重大公共利益,記者才需要跟進、持續了解,這日後會否被視為某種形式的「刺探」?會否有些訊息今天可以報道,將來變成事事機密?在經濟範疇中,商業機密有可能涉及國家安全或利益,但立法者理應指明保密的準則,例如:與特定行業的知識產權相關,而非採用開放、無邊無際的表述方式;所謂「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更是讓人費解。

除了有形的、依法須加上「保密標示」的文件或載體,法案建議,可被視為國家秘密的還包括任何官方認定的事實、行為,「不論其載體或形式為何」,傳協憂慮當中有無窮彈性,相反地,整份法案毫無保障公眾知情權、防止秘密定義被濫用的平衡機制。

憂記者依法接近消息來源受影響

傳協高度關注新法對政府資訊透明度、記者依法接近消息來源的影響,以及當局如何防止「侵犯國家秘密罪」被濫用,排除記者正常履行職責被濫訴濫捕的風險,促請當局就上述疑問詳細說明《秘密法》法案第二條、第九條及修改《國安法》法案第五條,特別是「刺探國家秘密」的犯罪構成要件。

這篇文章 就《修改國安法》及《秘密法》法案向立法會提交意見書 傳協:條文詮釋隨意性極高,影響公眾知情權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