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聯國籲查加沙醫院亂葬坑
  • 以軍準備好攻拉法
  • 華批衝擊亞太和平穩定
  • 大馬前總理馬哈蒂爾被查
  • 航天員面部細節將更豐富
  • 華:避免外空成新戰場
  • 神十八電池容量更大
  • 國際月球科研站如何建?
  • 神十八成功入軌
  • 英皇家騎兵隊馬匹亂闖傷五人
  • (社論)阿根廷投北約打錯算盤
  • 學者:美軍援台實“吸血”
  • 馬英九:美不會無保留挺台
  • 奪命車禍
  • 台感染腸病毒個案急增
  • 台輿論:兩岸關係難改善
  • 美軍駐台?
  • 華兩大熊貓下周赴西旅居十年
  • 陸:對“台獨”決不手軟
  • 王毅:中馬高質量共建“帶路”

美籍華人“打撈”南京大屠殺史證

2023-05-07 06:35


    美籍華人“打撈”南京大屠殺史證

    拖着巨大的行李箱,美籍華人魯照寧日前再次出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行李箱中除了極少的衣物,剩下的空間被史料、書籍佔滿。

    多名親人遇難

    這是他近二十年來第十六次、累計往返航程近四十萬公里到此做同一件事——捐贈。他向這裡捐贈的史料累計達二千三百餘件(套)。

    “長期尋找史料、閱讀史料、進入歷史情境,對我來說是痛苦的。即便如此,我也會堅持。”受訪時魯照寧說。

    魯照寧一九六四年生於南京,初中畢業前隨家人移民美國,如今是紐約電力公司項目督查。

    少小離家,鄉音未改。家世出處,未曾敢忘。“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上,有我二爺爺魯葆寅的名字。一九三七年南京淪陷後,二爺爺被日本兵開槍打死。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公墓區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之英烈碑上鐫刻的四千二百九十六名英烈中,我的小姑奶奶魯美音是唯一的女性。曾是空乘的她為營救機艙裡的嬰兒,不幸遭日機掃射身亡,年僅二十六歲,當時懷有身孕。家族中,還另有四位親人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死去。”說到此,魯照寧陷入沉默。

    讀到張純如英文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在海外發行的《僑報》上看到南京大屠殺題材的新聞報道,他內心的觸動不斷積攢,萌生了為家鄉做些事的想法。

    二○○四年,由中新社記者牽線搭橋,魯照寧到訪南京,見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任館長朱成山,第一次向館方捐贈了張純如英文版書籍、一位日本人撰寫的南京大屠殺題材書籍等。

    “Nanking”“China1937”……回美國後,一有空閒,魯照寧就通過網絡搜索關鍵詞,“打撈”有關線索。在網絡平台遇到有價值的拍品,他就自費競拍,有時連夜蹲守。攢夠數量,他就攢假期、買機票,飛到南京捐贈。

    剛開始,他只是單純地買、捐。後來因大量閱讀史料,他常在深夜避開熟睡中的家人,嚎啕痛哭。搜索、閱讀、購買、捐贈,日漸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當地,魯照寧過着“背負房貸、開普通車”的生活,用節衣縮食省下的費用購買拍品。

    尋史料不停步

    近二十年來,魯照寧於海外搜尋到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史料,為日軍侵華和南京大屠殺歷史不斷增加鐵證。

    “毫無保留也不計成本,只是發自內心地想做這件事。”他透露,計劃將新徵集到的史料再次捐給家鄉,明年退休後,想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義工。

    “我不憤怒,憤怒只是情緒的表達。我也不仇恨,仇恨是一種最不可取的手段。我堅信,歷史應該被公平地對待。”魯照寧說,“只要我還活着,打撈歷史、尋找文物史料的腳步就不會停下。”

    (南京六日電)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