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粵發揮琴自貿賬優勢 促跨境貿易
  • 業者:無人機宜作澳交通物流工具
  • 支持澳會展業 促經濟適度多元
  • 頭部企業省市代表團參展
  • 三月新批房貸按月升31.7%
  • 國際基建論壇下月開鑼
  • 母親節送禮預算減 金飾銷情淡
  • 羅司:電信業改革 複雜困難
  • (一家之言)優化營商環境 促居民增收
  • CTM 5G跨地域方案獲創新發展獎
  • 郵電局:健全法規政策 保數據安全

跨國難民的記憶

2023-05-14 06:35


    跨國難民的記憶

    阿卜杜勒拉扎克 · 古爾納是二〇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此前,不僅中文讀者,對於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他也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在諾貝爾的官方推特投票中,全世界讀者有百分之九十三的人表示從未讀過他的作品。他剛獲諾獎時,內地連一本他的書也難尋,更沒有任何出版社手握他的作品版權。唯一的一本收錄了他兩篇短篇小說的書,是十年前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說選集》。

    古爾納是第六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作家,也是自托妮 · 莫里森一九九三年獲獎以來第一位獲獎的黑人作家。據說七十二歲的古爾納收到消息說自己是得獎者時,正在廚房泡茶,剛開始他還以為是有人在耍他。在新聞中讀到這件小事的時候,我更感受到了現實中跨國難民的辛酸。

    “我是一個難民,一個尋求庇護者”,這是古爾納在《海邊》裡的開篇。這既是主人公亮明自己身份的時刻,也是古爾納以文學形式呈現自己對難民身份問題的思考。事實上,古爾納自己也曾是一名難民。他出生於坦桑尼亞的桑吉巴爾島,一個海邊小鎮。由於阿拉伯裔公民受到迫害,他十八歲時離開非洲成為難民。到英國後,他在醫院清潔地板,後來有幸上了基督教堂學院。

    而本書的主角之一薩利赫 · 奧馬爾,同樣是一個被迫以難民身份去到英國的桑吉巴爾年邁男性。他使用的是賴哲卜 · 舍爾邦 · 馬哈茂德的護照。後者是他的一個遠房親戚。奧馬爾因房產糾紛結仇,並被馬哈茂德的妻子阿莎構陷入獄。成為難民前,他在獄中度過了十一年,期間妻子和女兒相繼離世。他在出獄十五年後決定遠赴英國,逃離桑吉巴爾,而後卻遇到了馬哈茂德的小兒子拉蒂夫。拉蒂夫為了逃避父親酗酒、母親公然出軌、同性戀哥哥失蹤等家族恥辱和混亂的政治環境,選擇了自願流亡。在東德學習期間,穿越中歐去到英國,以東德難民身份尋求庇護。小說以正敘、倒敘、插敘的技法,並且變換第一人稱視角,分別從這兩位淪為難民的主人公立場講述過往記憶,通過主人公的跨國難民記憶,建構起了一個關於故國的記憶時空。

    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主人公奧馬爾在機場入境時,海關對他的羞辱:“我了解外來人和窮人的艱辛,我了解他們來到這裡後的經歷,我也知道他們得到了什麼回報。我的父母不一樣,他們是歐洲人,他們屬於這個大家庭,名正言順。像你這樣的人紛紛湧進來,絲毫沒有考慮到會造成什麼傷害。你們不是這個地方的人,你們不會珍惜我們所珍惜的任何東西,你們沒有經歷過幾代人的付出,我們不希望你留在這裡。在這裡,你的日子一定會很艱難,你會承受各種羞辱。甚至會遭受暴力。你這是何苦呢?”

    這段充滿敵意的羞辱,展示的不僅是奧馬爾一個難民的經歷。古爾納藉海關人員之口,揭示了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人對於包括難民在內的非洲移民的排斥態度,其實質是一種仇外的民族主義。對於被迫成為難民、移民、勞工謀生的人,因為幸運而出生後便養尊處優的人大概永遠無法與之共情,也不願與之共情,所以古爾納才一直在堅持寫作。他說:“寫作可以揭示冷酷專橫的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讓無足輕重的人保持自信 。”但除了寫作,還有別的武器嗎?

    花非花

    《海邊》

    作        者:阿卜杜勒拉扎克 · 古爾納

    譯        者:黃協安

    出  版  社:上海譯文

    出版日期: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