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永利百老匯亞洲打造常駐表演
  • 澳成日內瓦鐘錶大賞全球首站
  • 明年G2E料逾百國際供應商參展
  • 會展嘉許獎接受報名
  • 會展復疫前七成 明年保增長動力
  • 鄂澳經貿交流 助葡產品躍級發展
  • 雙區機遇賦能工業
  • (一家之言)加速數字化 推動旅遊+
  • 工展會周五開鑼 顯澳門製造實力
  • 底部明確 緩慢回升
  • 理財小教室——反向ETF
  • 內地月均快遞件逾百億
  • 穗發億元消費券 促中秋國慶
  • 工銀澳門下月組團四川考察
  • 美高梅科協辦應用科學分享會
  • 港股第四季展望
  • 日圓創今年新低
  • 穗珠影地擬建灣區電影中心
  • 上半年內地汽車業併購額逾千二億
  • 中珠澳旅遊部門聯推一程多站

活化舊區 建商圈關鍵

2023-06-07 06:35




    學者:

    活化舊區  建商圈關鍵

    【本報消息】本澳自年初對外免隔離通關後,舊區商戶反映生意不升反跌。有學者表示,舊區營商環境活化工作,要以建立商圈品牌為目標。除政府推動,更要機構以有組織、有策略作主導,且持續發掘舊區的特色加以改造。商戶結合社區特色開發特色產品,並要相互協調,做到差異化、特色化,避免同質過度競爭。每家博企則與不同社區合作引客入區。

    持之以恆整治招商

    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表示,“澳車北上”並非民生區商戶生意減少主因,反而居民在疫情三年期間的消費模式、習慣改變,如傾向到博企項目消費、網購商品等習慣,都在疫後維持,對社區商戶帶來新挑戰。

    近年政府在活化舊區營商環境、吸引旅客進入社區消費進行不少工作,但舊區活化需持之以恆,難靠一兩個活動帶旺舊區。參考外地經驗,活化舊區營商環境多以建立“商圈”為目標。

    鄰近的珠海,近年把舊區北山打造成新潮流的文青商圈,結合該區特色文化進行持之以恆的整治、招商工作,近年成為珠海一個新消費點;台灣的台北、桃園、台中、高雄都有不少舊區建設成的商圈,如台北迪化街雲集海味店舖,為居民、旅客所熟悉。

    發掘特色綜合改造

    本澳把舊區建設成為商圈,可以政府參與,也可由民間機構作主導,但必需有一個實體機構負責整體協調、策劃、組織等工作,如北區、風順堂區、筷子基區等各有不同的社區內涵、文化特色,需加以發掘研究,結合設計、建築工程團隊,把公共空間改造成該區特色的社區元素。

    同時,機構要把區內一定比例的商戶組織起來。商戶不能單打獨鬥,餐飲、零售、文創結合社區特色研究新產品,避免同質化過度競爭。因應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營銷手法、方式、渠道不斷推陳出新,需要有機構協調商戶共同進步,持之以恆把舊區打造成新商圈。未來也可邀請獨立第三方機構為商圈建設、發展給予評估,並作出建議,持續改善商圈環境。

    博企合作創新迎客

    近年博企在引客入區上同樣作出大量工作,未來六家博企可各自與本澳某一社區建立專門的聯繫及合作渠道,如博企主導協調舊區發展,帶領商戶創新迎客,並結合自身的穿梭巴士資源,接送旅客到合作的社區遊覽、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