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傅崐萁率十六藍民代訪陸
  • 綠提兩法案遭藍封殺
  • “五一”假出入境人次料增四成
  • 整治自媒體亂象
  • 學位法明年施行
  • 關稅法表決通過
  • 中方:歐盟做法自相矛盾
  • 成都世園會
  • (社論)TikTok在美何去何從?
  • 中方召德大使交涉
  • 俄媒:普京擬下月訪華
  • 中美須找到正確相處之道
  • 耶倫:不會馬上制裁
  • 美國還想封禁大疆
  • 桃園防空警報夜間突響十五秒
  • 王毅:台灣必將回祖國懷抱
  • 學者:拓兩岸交流範例
  • 景氣回升
  • 強震善後
  • 兩岸青年龍岩體驗土樓文化

一次遲來的訪問

2023-06-19 06:35

    一次遲來的訪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周日開啟兩天的訪華行程。臨行前,美方提前設置了所謂“不抱過高期待”的預期,中方則以“美方不要幻想從實力地位出發和中國打交道”作為回應。

    對此,有特約評論員分析稱,關於布林肯此訪,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確實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情。國際輿論首先形成了一個共識:這是一次遲來的訪問。“遲來”二字,很能說明問題。回溯布林肯的幾位前任同事的訪華時機,大多發現了一個共性:寧早勿晚。奧爾布賴特、賴斯、希拉里,都是在出任國務卿的首次外訪行程中選擇訪華,哪怕是深受“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影響的鮑威爾,在就職半年多以後到訪中國已經被美國媒體稱作是“姍姍來遲”了。那麼回看布林肯此訪的時機究竟有多遲?一眨眼,已是拜登政府四年任期的下半程,美國都要進入“選舉季”了。“遲來”二字,足以說明當下之中美關係是一種多麼艱澀乃至詭譎的情形。

    遲來責任在美

    關於“遲來”的原因,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電話中已向布林肯陳明:“年初以來,中美關係遭遇新的困難和挑戰,責任是清楚的。”

    這句話已經留有情面,要知道中國軍方此前圍繞“中美防長在香格里拉對話會未能見面”答記者問時說得更直白:“責任在美方”。

    一個細節令人關注,在中方釋放的通稿裡,布林肯此訪是“經中美雙方商定”,而非外交慣例中更為常見的“應邀或是應約”,這在一個側面印證了布林肯並非是“想來就能來的”。東道主點頭同意,很大程度上還是出於對大國關係、對國際關切負責任的態度,這種態度足稱表率。

    美網站換封面

    雖遲但到,布林肯終究還是來了,美國國務院網站甚至為此換上了北京街景封面,你要說美方完全不抱期待,那也是騙人的。西方媒體普遍預測布林肯此行“重在防止戰略誤判”,然而道理一直擺在明面上,美國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競爭對手”和“最重大地緣政治挑戰”,這才是對中國的嚴重戰略誤判。在中美這對關乎當前人類命運的大國關係中,中國表現出一個大國該有的樣子。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方保持着戰略定力與戰略耐心,溝通的大門始終沒有關上。反倒是美方,一邊動輒“制裁”,一邊要求對話合作,為了對話而對話,談歸談,做歸做,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適得其反。

    美應改臭毛病

    美國戰略學界“大牛”、哈佛大學教授愛麗森則撰文呼籲:中美應該重回峇里島共識。中方一直持開放的態度,路徑也是無比清晰,拜登政府得改一改“說一套做一套”的臭毛病。(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