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學者:環評未發揮監管作用

2023-07-23 06:35


    黑沙水庫建觀音像凸顯保護力度不足

    學者:環評未發揮監管作用

    【本報消息】市政署沒有預告下,動用四千多萬在黑沙水庫建觀音像,被發現時植物迷宮及中心樹已被剷除。有環境法博士認為,事件凸顯“城規法”對“不可都市化地區”的保護力度不足,環評制度起不到事前監管作用。

    檢討保護環境制度

    傳新澳門協會發起“停建黑沙水庫觀音雕塑,原地保留燒烤滑草設施”的聯署,截至昨晚八時許,該會收到逾七千六百個聯署。不過連日來社會的反對聲音未見動搖觀音像工程進展,據讀者提供攝於本月二十日的相片,顯示小山頭已由平面變凹陷,被越挖越深,現場有工人在開工。

    環境法博士歐志丹近日重遊黑沙水庫,對失去迷宮和中心樹感到惋惜。希望政府能夠檢討自然保護法律制度,以加強對自然環境保護,並對相關制度提出三點不足之處。

    一、已生效超過三十年的第二 / 九一 / M號法律《環境綱要法》,未能強調對自然資源保護的優先。該法有關風景(第十五條)、自然和已建造的財產(第十六條)的補充立法仍處於“空中樓閣的研究階段”。內地二○一四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四條已經將保護環境列為國家的基本國策,以及第五條的基本原則將“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放在首位。

    生態紅線不可逾越

    二、本澳城市規劃制度中的“不可都市化地區”保護力度不足。《城市規劃法》第二條(八)“不可都市化地區”的規定,僅籠統將重要的山體、水體、濕地全部劃為“不可都市化地區”,但並不能避免政府當局以公共利益為由而對自然生態產生影響。內地用了十一年時間,在今年七月十一日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歐志丹指出,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土空間規劃中的重要管控邊界,只允許十種有限人為活動,例如生態修復;公益及生態紅線保護執法活動;原住居民正常活動;考古和文物保護;旅遊科普等,“只有必須且無法避讓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突破紅線開展工程”。

    三、沒有立法的環評制度起不到事前監管的作用。環境保護局早於二○一八年六月十日起推出並要求本澳政府工程採用《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工程項目類別清單》,其中第三部分規定:於特定區域進行項目的設立“部分或完全位於現有水塘、湖泊、山體、生態保護區或保留地範圍內的其他工程項目”。

    顯環境制度不透明

    歐志丹表示,本次工程顯然是發生在現有山體上,但目前暫不見環境保護局公佈該項目是否完成環評且如何通過環評?“這正正由於本澳的環評制度遲遲未能進入立法階段,多年來仍停留於工務部門的自我遵守。”令人驚訝的是,這次開展爭議工程的是過去長期致力於保護山林的部門。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不透明導致坊間討論聲音眾多。

    “推倒一棵樹只來自一個決策,但同時推倒居民過去幾年累積的情懷和回憶。要重新植樹不難,但更大範圍的生態系統破壞是需要很長時間和更多公帑的投入才能修復”,歐志丹說。

澳門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