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六措助力 業者料國際會議增10%
  • 學者:六措助澳經濟提質
  • 新中央酒店今試業
  • 三月團客按年升1.2倍
  • 特首巡視 冀助企提升生產力
  • 引入智能機器 燃料費減四成
  • 餐飲智能方案展示 助企升級轉型
  • (一家之言)惠澳六措助會展業擴市場
  • 承攬合同重長期 合作共贏向未來
  • 夕陽行業再添活力 環保設計顯特色
  • ESG要求延伸至選擇供應商
  • 制服商獲休企採購 開拓設計生產一條龍
  • 金沙:用料多樣化交貨準時 長期合作
  • 海外市場調整 港股資金好轉
  • 首季本地產品出口增7.8%
  • 大健康研討會探與文旅融合
  • 空頭力量強硬 日圓跌勢未止
  • 業界設計琴澳團產品 優勢互補
  • 看好“五一”檔 酒店料逾九成滿
  • 旅博會逾3.5萬人流 成交勝去年

精美古代造像重現佛學東漸之路

2023-07-30 06:35


    精美古代造像重現佛學東漸之路

    歷史上,佛教在世界範圍傳播的主要路徑有三條:其一是從印度南部經海路至東南亞地區;其二為從印度東部經陸路越過喜馬拉雅山前行;其三從印度北部以絲綢之路為通道,經過中亞地區進入華夏大地,再傳至東亞的韓國和日本。經由後者傳播路徑,佛學在華夏逐步演變出具本土化、民族化、中國化的面貌與特色,《造像之美:從犍陀羅到龍興寺的佛造像藝術》回溯的正是這條佛學東漸之路。

    全書穿越五百餘年佛造像歷史,梳理了從佛教初始第一尊佛造像,沿絲綢之路東傳,至中國北朝晚期,逐步實現民族化的藝術演變過程:從犍陀羅到巴米揚,從斯瓦特到克孜爾,從莫高窟到麥積山,從雲岡到龍門,從響堂山到龍興寺,精選石窟寺及博物館收藏的一百五十餘尊精美佛造像成為本書之“主角”。書中主要文稿由十餘位研究佛造像藝術的專家學者撰寫,以時間和地理兩條線索,從歷史、藝術、文化、哲學、鑒賞等多個角度,深入淺出地講解佛教雕塑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脈絡,令讀者可便捷地了解各時期造像之特點及其風格演變的內外成因,讀來輕鬆愉悅、引人入勝。

    本書所配圖片皆具上佳的視覺效果,呈現了造像神聖靜謐之雅、雄渾壯麗之美,以及佛學空靈、自在的意境,盡顯千年文物的靈魂與氣息,讀者藉此可重新認識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這些巔峰之作。從中可以看到,初期佛教藝術在古印度文明的基礎上已具雛形,之後接連受到希臘文明和波斯文明影響的犍陀羅藝術,在傳入中國後又逐步接受了華夏文明的改造,發展成為我們今天所見的模樣;雲岡早期曇曜五窟造像仍帶有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遺風,而後期造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已顯著增多;龍門造像上承雲岡造像大體大面、概括洗練的特點,而中原溫潤的氣候又將犍陀羅式雄渾粗獷洗去大半,佛像換上清秀新顏;古陽洞圓雕大像雄健樸實,禮佛圖浮雕細緻入微,本尊釋迦牟尼佛面相清朗,嘴角微微上翹,西側主佛像溫和秀美,瘦肩細脖,袈裟似褒衣博帶;西晉南渡,士族南移,洛下之風澤被江南,南京棲霞山佛造像面容清瘦秀美,衣褶層疊,端莊溫朗,沉靜脫俗。

    書中還安排一個“汲古涵今”版塊,由近三十位知名藝術家以水墨、工筆、書法、篆刻、岩彩、唐卡等多種藝術形式,將他們理解的古代經典造像繪於筆下,形成一組古今對照、藝術碰撞的圖畫。另外還設有若干細節方面的專題,如各時期佛造像“手勢”範例、“飛天伎樂”形象範例,以及“犍陀羅年表”、“中國佛教造像年表”等,為鑒定鑒賞提供方便而直觀的依據,使本書更具實用性。

    自二〇一六年至二〇二三年,本書策劃編輯團隊歷時七年,足跡遍及海內外,先後走訪國內外五十多處博物館及歷史遺跡,包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日本根津美術館、日本美秀美術館等,以及國內的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河南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山東青州博物館、鄴城佛造像博物館等,甚至還考察了一些雖名不見經傳,卻在北朝佛造像史中具重要地位的小眾石窟寺、博物館,如沁縣南涅水石刻造像博物館、安陽靈泉寺石窟、安陽小南海石窟、高平羊頭山石窟等,最終得以真實全面記錄我國佛造像的歷史與今貌,並達至付梓成書之目標。

    本書實乃兼具視覺享受與實用工具書屬性的文獻類書籍,亦屬可置於臥榻與案頭的美學讀物及鑒賞索引,透過書中精編之文圖的系統梳理與解讀,讀者對南北朝佛造像的文化價值和藝術水準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體悟出“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之深邃意境。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