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澳原創IP亮相港國際授權展
  • 相約荔枝碗活動受歡迎
  • 圖書館周感受閱讀樂趣
  • 學者探討華文旅遊文學發展
  • 旅局新加坡路展拓東南亞市場
  • 聆聽教益
  • 坊會冀草堆街增交通指示
  • 建築工程界訪黔體會國家進步
  • 居雅再“甩皮”促正視
  • 團體籲筷子基北灣按時完工
  • 坊會盼動工拆沙梨頭危樓
  • 工聯:促正視氣候變化影響僱員
  • 新中圖基礎工程造價近七千萬
  • 沙梨頭殘危樓拆卸獲批
  • 路氹演練車禍塌方救援順利
  • 外交公署:為澳築堅固“領保長城”
  • 泉港副書記訪福建同鄉會
  • 閱讀日創作賽六十五作品獲獎
  • 妥善貯存護食安
  • 梁族聯誼會誕新閣續團結

(新聞小語)防換臉詐騙 首要保私隱

2023-09-06 06:35

    防換臉詐騙   首要保私隱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隨着人工智能廣泛應用及技術進步,不法分子利用科技犯罪案件伴隨而生。國家公安部近期通報,偵破“人工智能(AI)換臉”相關案件七十九宗,抓獲嫌疑人逾五百名。“AI換臉”的盜竊詐騙案高發,“眼見”不一定為實。

    近期“AI換臉”在社交媒體蔚然成風。由於技術普及,使用門檻低,只需在特定軟件或網站上傳照片,就可以一鍵換臉,返老還童、男變女或女變男、喜怒哀樂任君選,以假亂真,個性張揚,卻伴隨極大風險。

    國家公安部過去兩年偵辦侵犯公民個人資訊類案件數同比均上升,犯罪分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資訊的手法複雜多樣。內地近期有騙徒利用“AI換臉”及變聲技術電騙,有科技公司東主十分鐘內被捲走四百三十萬元人民幣。受害者通過視像見到“熟人”,不虞有詐,借錢予“好友”,孰料受騙。

    不少人使用“AI換臉”消遣,認為不過度沉迷就無傷大雅。但若相關軟件或網站洩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除了蒙受金錢損失,亦會被偽造形象,造成聲譽損失甚至影響心理。不少知名網紅、藝人或政治人物曾因“AI換臉”不雅照片或影片受害。香港今年亦有案件是青年在網上交友並與對方視像通話後,懷疑面容被盜,更遭移花接木成為色情片主角,再遭勒索。

    隨着AI技術的迅速發展,相關騙案有機會增加,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本澳至今未有發現涉及“AI換臉”的犯罪,但要防患未然,應持續強化社區警務工作。除了傳統工作坊,亦要加強利用新媒體,向居民揭露詐騙手法及宣傳防騙提示,並與內地警方加強在打擊相關詐騙犯罪的經驗交流,因時制宜。

    居民提防意識必不可少,時刻警惕,勿過度公開自己的圖像、視頻等,無必要一舉一動都要擺上網,保護好個人私隱;在接到視像電話時,要留意對方“眉頭眼額”,眼神或口形會否不自然。尤其提防匯款要求,盡可能通過多種渠道證實其身份真偽,以免受侵害。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