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工聯議員促將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僱員工作安排指引
  • 靜雞雞諮詢?「生態島」環評首次公示倒數中 海豚保育團體促一人一信叫停項目
  • 6百元醫療券下月1日起使用 範圍擴至深合區
  • 解決「租霸」問題 特區政府擬引入較簡便勒遷程序 遲交租金達5個月便可啟動
  • 6月18日至7月2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報名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 按季下跌0.2% 收入中位數按季升5百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 今早清晨湖畔大廈火警 疑電線短路引致 150人須疏散
  • 巴士現性騷擾 嫌犯曾有前科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酒駕司機不顧而去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醉駕司機不顧而去
  • 美國人權報告批本澳言論、集會、結社、政治參與等自由及權利「嚴重」受限制 特區政府: 罔顧事實、抹黑
  • 文發基金:去年批出資助約二億 涉一千七百多個活動及項目 一億多免息貸款待還
  • 指露宿初中生從未「幾日無返院舍」教青局:學生或因當時「一時嘅情況」導致此訊息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特約刊登】女性的勞動遷移之歌——訪紀錄劇場《消失的身影》…與AI

2023-09-30 16:47

「糅合形體和紀錄劇場元素,譜出一首女性的勞動遷移之歌」是《消失的身影》一句文案。出於好奇,我把「女性」、「勞動」、「遷移」這些關鍵字輸入chatgpt ,想看看會出現甚麼答案。而得出來的結果是:

「女性、遷移、勞動這三個主題涉及到不同的議題,我將分別回答你的問題。(…)

遷移和勞動:

遷移勞工通常是指那些為了工作而移居到其他地區或國家的人們。他們可能在目的地國家尋找更高的工資、更好的工作條件或更穩定的就業機會。然而,遷移勞工往往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文化和語言隔閡、社會排斥、法律限制和不公平對待等。(…)

女性遷移勞工:

女性遷移勞工是指那些為了工作而移居到其他地區或國家的女性。她們可能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包括家庭看護、家政服務、製造業、農業和酒店業等。女性遷移勞工面臨的挑戰可能比男性遷移勞工更多,因為她們可能同時面臨性別歧視和遷移相關問題的雙重壓力。(…)此外,女性遷移勞工還可能面臨著與家庭分離、社會孤立和文化適應的困難(…)」

《消失的身影》是這樣的作品嗎?是,又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澳門的事。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

從澳門角度 看時代洪流

《消失的身影》曾於2022年澳門藝術節在舊法院的黑盒劇場首演,是石頭公社「遷移三步曲」系列的延伸。與上次一樣,今次的內容以建造業的女工故事為主軸,透過影像、聲音、演繹等,重現了多段訪問及導演在地盤的所見所聞,討論涉及性別平等、移工、階級等議題。

與很多行業一樣,地盤女工的故事是澳門經濟發展歷程中一塊重要卻又隱形的「拼圖」。導演莫倩婷介紹,今次重演作品是希望能在更大的舞台,讓更多人聽到社會上較少受到關注的聲音。在她看來,「地盤女工」的故事涉及多個社會面向,包括身份、性別,乃至與下一代的關係等等。作品的其中一段,正是一位在澳門土生土長的兒子分享自己母親作為遷移者的故事。「她的兒子會怎樣看她/他這個身份?因為身份不是獨立的存在,身份是有關聯性的。這個階層或身份會怎樣影響下一代?就由他去展開另一層的敍述,從女工慢慢講到這一方面。」

在去年藝術節的場刊中,莫倩婷分享,自己於2020年因疫情緣故有機會在金光大道的地盤打工,亦因此發現地盤女工的身影。「她們的身份是地盤雜工、遷移者,也是母親。在採訪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選擇』這回事。身份限制了一個人的多少選擇?而我所擁有的選擇,其實建構在多少人的沒有選擇之上……」

根據已故的德裔戲劇家peter weiss的《紀錄劇場的十四項主張》,「紀錄劇場是匯報事實的劇場……它採用了真實紀錄的原材料……經過篩選的材料指向一個精準的主題,這主題普遍具有社會性或政治性。」香港早前舉行的「紀錄劇場節」亦由此引申,指紀錄劇場「經過藝術家巧妙編排,觀眾會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汲取多個不同觀點,理解研究對象或群體之餘,更明白了其社會環境,紀錄劇場令戲劇與社會更形緊密」。

今次《消失的身影》於107日及8日於文化中心小劇院演出。107日場次設演後座談,並邀請到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史唯任嘉賓,一同探討澳門社會中勞動力角色的演變、性別與身份認同等問題。

莫倩婷坦言,藝術未必能改變甚麼,但最少能提供一個機會記錄非主流的故事。「因為如果在劇場未必能呈現的話,我們日常生活中未必會很能看見他們。工業意外後,大家驚訝過後,可能就是在社交媒體上表個態。我們嘗試看看能否展開當中一些角度,闡述一些我們較少接觸到的面貌和狀態。」

那究竟藝術的角色是甚麼?我又問了一下chatgpt,它則回答:

「藝術在解決女性、遷移和勞動相關問題方面可以發揮多種作用。以下是一些藝術可以發揮影響的方式:

提倡意識和教育:藝術可以通過藝術作品、表演和展覽等形式,提高公眾對於女性、遷移和勞動議題的意識和理解。藝術作品可以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呈現個體和群體的故事和經歷,從而促進對於性別平等和勞工權益的關注。

傳達個人經驗:藝術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女性遷移勞工能夠表達和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故事。透過繪畫、攝影、舞蹈、戲劇等形式,她們可以將自己的聲音傳達給更廣泛的觀眾,增加對她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的理解和同情(…)

需要注意的是,藝術本身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但它可以成為一個有力的工具和平台,促使人們關注、思考和行動起來。藝術可以喚起共鳴,推動對於性別平等、遷移勞工權益和勞動市場改革的討論和努力。同時,這些努力需要與政策、法律和社會變革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進步和改變。」

是為記。

這篇文章 【特約刊登】女性的勞動遷移之歌——訪紀錄劇場《消失的身影》…與ai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