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烏稱俄發動新一輪導彈襲擊
  • 美援外助長戰火
  • 胡塞稱再擊落美軍無人機
  • 美擬援烏“愛國者”導彈系統
  • 美網民:為何大學安插狙擊手
  • 美媒:手機助力學生抗議活動
  • 美50高校反戰挺巴
  • “美國去死”宣傳冊瘋傳美高校
  • 長春三人放狗咬死流浪貓被罰
  • 美高校反戰抗議浪潮延至法國
  • 清華大學設人工智能學院
  • “跑冰排”
  • 國航擬購百架C919
  • 純電驅人形機器人“跑步”登場
  • 穗白雲區龍捲風五死卅三傷
  • 國產視頻大模型發佈
  • 日“極東”藥廠遭勒令停業
  • 美禽疫蔓延多州蛋價漲
  • 美今年首家銀行倒閉
  • 龍捲風襲美多地進緊急狀態

中烏成全面戰略夥伴

2023-11-23 06:35




    習近平與烏拉圭總統會談

    中烏成全面戰略夥伴

    【據新華社北京廿二日電】廿二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烏拉圭總統拉卡列會談。兩國元首宣佈,將中烏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習近平指出,二○二三年是中烏建交卅五周年和烏拉圭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建交卅五年來,兩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各領域交流合作蓬勃發展。特別是面對新冠疫情,兩國守望相助、同心抗疫,中烏戰略夥伴關係得到升華。中方願同烏方一道,以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為新起點、新坐標,提升雙邊關係水平,豐富兩國合作內涵,將中烏關係打造成為不同體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國家團結合作的典範,更好服務各自國家發展,增進兩國人民福祉。

    高質量共建“帶路”

    習近平介紹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意義,表示中方願同烏方加強治國理政交流,增進政治互信,共享發展機遇,推動實現各自國家的現代化和世界現代化。雙方要密切立法機構、政黨、地方友好交流合作,以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為契機,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培育服務貿易、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等領域合作新動能,推動中烏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歡迎更多烏拉圭優質農牧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鼓勵中國企業赴烏投資興業,希望烏方繼續為中國企業提供良好營商環境。雙方要促進文化、體育等人文交流,為兩國人員往來創造更多便利條件,中方願向烏方提供更多獎學金名額。

    習近平指出,中烏在很多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理念相近,擁有廣泛共識和共同利益,雙方可以進一步加強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中協調配合,為讓世界變得更加和平、繁榮、公正作出共同努力。中方高度重視中拉關係發展,讚賞烏方一貫積極參與中拉整體合作,支持南方共同市場等地區組織同中方密切政治對話和經貿合作,希望烏方一如既往促進中拉和中南合作。

    歡迎中企赴烏投資

    拉卡列表示,很高興在烏中建交卅五周年之際率重要內閣和經貿代表團訪華。烏中建交卅五年來,兩國關係發展始終秉持平等、尊重、互利、共贏原則,雙方政治互信堅固,不斷深化烏中關係是烏拉圭各界和全體人民的強烈共識。烏拉圭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和平統一是中國內政,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決定。烏中都堅定捍衛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烏中關係已經超越經貿領域,呈現出多維度、高水平發展的良好態勢。烏拉圭積極支持共建“一帶一路”,贊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希望加強經貿、科技、體育、旅遊等領域合作,歡迎更多中國企業赴烏投資興業,支持在烏設立更多孔子學院,促進兩國人員往來和人文交流。烏方期待同中方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合作,同時推動南方共同市場朝着這一目標邁進。烏方願為推動拉中關係發展和拉中論壇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簽署多項合作文件

    會談後,兩國元首共同見證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貿易投資、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農業、衛生、教育、文化、科技創新和海關檢驗檢疫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

    會談前,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為拉卡列舉行歡迎儀式。

    天安門廣場鳴放廿一響禮炮,禮兵列隊致敬。兩國元首登上檢閱台,軍樂團奏中烏兩國國歌。拉卡列在習近平陪同下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並觀看分列式。

    當晚,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為拉卡列舉行歡迎宴會。

    王毅參加上述活動。

    拉卡列訪華期間,雙方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拉圭東岸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