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中央出台六項便利內地居民來澳措施 特區政府多部門發稿表示感謝
  • 有「島」未為輸?——填海「堵」未來
  • 澳門觀豚捉迷藏 我們還有多少次「下次」?
  • 跟保育倡儀者麥希汶走一趟海上觀豚之旅: 海豚保育,是角力,也是處處驚喜
  • 填海造陸,海洋變垃圾掩埋場?——「生態島」計劃及其爭議
  • 「生態島」事件部分爭議
  • 社會與海洋疏離 本澳海洋生態何以持續?
  • 梁冠峰:人類若不友善對待海洋及動植物 必然遭反噬
  • 垃圾填海造島 是建「生態」還是造災難?——反思外國生態島、垃圾島案例
  • 填出前路或埋沒未來?細數澳門填海五百年
  • 工聯議員促將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僱員工作安排指引
  • 靜雞雞諮詢?「生態島」環評首次公示倒數中 海豚保育團體促一人一信叫停項目
  • 6百元醫療券下月1日起使用 範圍擴至深合區
  • 解決「租霸」問題 特區政府擬引入較簡便勒遷程序 遲交租金達5個月便可啟動
  • 6月18日至7月2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報名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 按季下跌0.2% 收入中位數按季升5百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這個地方屬於大家,期待大家一起討論 ──專訪說故事劇場「光禿禿的山」

2023-12-02 17:56

演後主持人和現場小朋友互動。

演出現場。

邀請家長小孩上台一起感受故事。

十月中,筆者帶著女兒在二龍喉公園的樹蔭下,觀看了一個說故事劇場「光禿禿的山」。幾位說故事的演員一邊說故事一邊演,講述松山的綠化史,主角時而是動物,時而是植物,甚至連一些設施如隧道也開口說話,十分有趣,大人小孩都專注看完。這是本地藝術團體「草莓田藝術教育工作室」的創作,筆者讚嘆這齣戲能抓住大人小孩的心,並在演出後引發觀眾的討論,於是聯絡到導演盧惠儀(惠儀)和其中一位演員羅德慧(sara),聊一聊創作的歷程。

基於繪本的創作

「草莓田藝術教育工作室」一直以來都活躍於孩子們中間,用繪本作為媒材,為孩子們演繹了非常多的故事,這一次「光禿禿的山」也不例外。

導演惠儀告訴我,這是一次集體創作,一開始導演、演員、劇本作者等五位成員一起討論,大家都說說自己日常關心的事。因為這次的演員們都是媽媽,她們平日會帶小朋友去大自然裡玩,像松山這樣的郊野地方的環境轉變自然就被她們所留意,最後就定了「保育與發展」這個主題。然後每個人都選了幾本相關的繪本,再一起選取這些繪本裡的畫面或情節,由這些畫面帶領著大家創作出故事,再由劇本作者余詠芝(gigi)來寫成劇本。

「我們選了《過過過馬路》、《會生氣的山》、《春神》等等幾本繪本。」例如《過過過馬路》講述一個人類建了公路然後動物們回不了家,最後人類和動物取得了共識的故事,於是他們選取了這個故事的脈絡,而《會生氣的山》則帶來山的觀點,春祭這樣的場景則來自《春神》中的畫面,雖然創作基於繪本,但是草莓田說的是自己的故事,澳門人的故事。

不要說教,要多角度的思考

《光禿禿的山》不是第一次公演,去年在海事工房的才是第一次原創演出,這次改編了去年的創作,在二龍喉公園重演。「草莓田想推說故事劇場,這是一種表演形式,演員都穿黑衫,用身體創作空間和說故事。說故事劇場是以演員為本,沒有佈景。」惠儀介紹,這次我看到的說故事劇場裡,我正是被黑衣的演出者們,靈活的幻化成各種生物和非生物所吸引。

sara說起創作的初衷,「我們開始討論故事的時候,為甚麼選取了大自然和保育這個話題呢?可能因為我家離松山比較近,小朋友年紀小,所以我常常帶她來公園玩。」後來看到bobo住過的地方和環境資訊中心都被圍住和拆除,「一個悠閒的小朋友遊戲空間變成了工地」,而且剛好那個時候魯彌士幼稚園的公園也在因改造而變成工地,作為一個媽媽,sara坦言當下的心情是非常失落的,「為甚麼一個好地地的地方要不停的建設改造呢?」

然後她嘗試將一些思考放進這個故事劇場的創作。心情是一回事,但在澳門如此空間緊絀的地方,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育,sara說其實大家也沒有答案,「所以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也在想如何不用說教的方式,而是引發思考。我記得很清楚,一個觀眾看完之後說,『好想要回那個環境資訊中心』。代表那是對他來說有回憶的東西,我就是這種感覺,回憶被摧毀的感覺。」

惠儀告訴我,一開始的創作會比較批判一些,不過當意識到最開始松山也是光禿禿,是人在上面種了樹之後,她們的創作了增加了松山的舊貌,試圖能完整的呈現松山上的綠化史。「一開始種樹,中間到軍事設施,到現在做一些為人方便到達的設施,這一整個過程,都是為人類而做。我們需要些甚麼呢?那動物和其他生物呢?它們都在被動的適應嗎?沒有答案,我們也在尋找。」

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在不斷演變中,討論需要大家的參與

「一路創作都憑感覺,都沒有刻意去想為甚麼這個時候樹木發聲、甚麼時候隧道發聲。首先說故事劇場有一個特色,除了以人為本的方式在鼓勵多角度發聲,樹呀、松鼠啊、隧道啊、說故事的人都是發聲的人,我記得連纜車也說過話。這樣聽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帶入,思考也可以更加多元。」導演對藝術教育相當堅持,也讓我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興趣。

開始說故事的時候,主角是樹和松鼠,它們在觀察環境,演繹日常生活。惠儀說起以前的時候,感覺動植物會有多一些機會來發聲,所以「那個時代的故事,我們就集中在植物和動物的關係裡,例如秋祭,給人一種萬物和諧的感覺。」後來到了當代,各種工程開始,保護或方便人類的設施持續興建:燈塔、軍事設施、纜車、行人隧道等,動植物的聲音開始少了,下半段的故事就都是人類的聲音了。

儘管想帶出保育的觀點,自己的立場也是十分清晰,但sara仍然認為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她只是希望大家都去想一下自己的下一代將會生活的環境,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會變成的樣子,「我希望的是大家參與討論,關心我們生活的環境。」

惠儀也強調無法抹煞現實的聲音,所以劇場在最後講隧道的時候,也加入了很多人的真實聲音,例如有了升降機,老人家也可以更方便上山休息。「理想與現實的平衡,是我們想帶出來的討論。就例如當日訪問的時候,有人說喜歡現在方便的設施,有人說希望多一些樹,也有人懷念環境資訊中心。」

「因為這個地方是大家的,所以我們希望聽到大家參與討論。」

這篇文章 這個地方屬於大家,期待大家一起討論 ──專訪說故事劇場「光禿禿的山」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