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傅崐萁率十六藍民代訪陸
  • 綠提兩法案遭藍封殺
  • “五一”假出入境人次料增四成
  • 整治自媒體亂象
  • 學位法明年施行
  • 關稅法表決通過
  • 中方:歐盟做法自相矛盾
  • 成都世園會
  • (社論)TikTok在美何去何從?
  • 中方召德大使交涉
  • 俄媒:普京擬下月訪華
  • 中美須找到正確相處之道
  • 耶倫:不會馬上制裁
  • 美國還想封禁大疆
  • 桃園防空警報夜間突響十五秒
  • 王毅:台灣必將回祖國懷抱
  • 學者:拓兩岸交流範例
  • 景氣回升
  • 強震善後
  • 兩岸青年龍岩體驗土樓文化

青年毛澤東致函宮崎滔天的來由與考析 (上)

2023-12-30 06:35




    青年毛澤東致函宮崎滔天的來由與考析 (上)

    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毛澤東生誕一百三十周年紀念日。毛澤東在抗敵建國上立下豐功偉績,儘管後來在治國方面有過失誤; 尤其是晚年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對國家和民族造成了傷害。但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結束中國百多年受盡外國列強侵略欺凌的危險局面,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不再捱打,其功之偉之大,是無可置疑的。毛澤東集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等於一身、而且工詩擅書,堪稱曠世奇才,就連外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也都研究他的思想及其著述。

    然而,人非生而知之,縱是天才早慧,仍須勤學攻讀,方成大器。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勤奮好學,“同時又非常謙虛”,曾對同學說:“我們不但要好學,而且要好問。”這是當年毛澤東的同窗摯友蕭三的憶記。其時,二人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蕭三續憶述毛澤東愛拜訪名師,詣門請益,更說:“長沙城裏不時有所謂名流學者從外省來的,毛澤東同志常一個人去拜訪他們,向他們虛心請教,想從他們得到一些新的知識。”1

    一、毛澤東重提致函宮崎滔天

    話說一九五六年,北京舉行慶祝五 · 一勞動節大型活動,更邀請外國來賓登上天安門城樓。其中有來自日本的宮崎龍介及其夫人白蓮。當毛澤東主席看見宮崎龍介,便找來廖承志為他翻譯,憶述一九一七年:“在長沙的學生時代,曾致函滔天先生(龍介的父親),邀請為我們作講演。”當時圍在一起的還有周恩來總理和郭沫若等人。2

    宮崎龍介回國後,翻查父親的遺物,一時未能尋獲。大概在十年後,才偶然在其他函件中發現毛澤東所提的親筆書信。而龍介亦於一九七一年病逝(一八九二至一九七一年)。後來,龍介的女兒蕗苳,將書信的影印件親交廖承志。一九九○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錄有此信函。3

    這裏首先介紹一下宮崎滔天的生平,尤其是與孫中山和黃興的親密交住。

    二、宮崎滔天追隨孫中山革命

    宮崎滔天於一八七一年生於日本熊本縣玉名郡荒尾村,本名虎藏(但常作寅藏,以十二生肖寅為虎),後因孫中山和陳少白往訪其鄉,途經長崎聽≪維摩經≫,採其中“白浪滔天”以贈,遂以“滔天”為號。宮崎滔天容貌魁武,性情豪邁。中山先生稱譽他是“今之俠客”,“具懷仁慕義之心,發拯危扶傾之志,日憂黃種陵夷,憫支那削弱”4。滔天能刻苦,且好學,曾入讀著名學者德富蘇峰開辦的大江義塾,亦短暫學過英語,但影響其思想和志向最深者,當數他的三位兄長5。大長兄宮崎八郎(一八五一至一八七七年)懷大志,敢於拼爭,因認同西鄉隆盛主張,參加西南戰爭,戰死沙場。次兄宮崎民藏(一八六五至一八二八年),以關心佃農為己任,終生研究土地問題,著有《土地均享、人類之大權》。假如說長兄留有拼爭精神;次兄則影響滔天關懷弱勢社群,而三兄彌藏(一八六九至一八九六年)更是感化滔天的引路人。正當明治維新初年,日本的青年痛感西方列強汹湧而至,以武力強逼簽訂不平等條約,開放門戶,甚至掠地滅國,推行殖民地統治。一部分日本青年加入政府,努力推動明治維新的革新運動;另一部分青年則在民間展其志,推行自由民權運動,也有一小部分青年認為要從亞洲的大局來看,聯結鄰邦,特別是中國,以便共同抵禦西方列強。彌藏受此思潮影響,立志支援中國,為求學好中國語和禮教,他刻意來到橫濱一間華僑的商店當傭工,並認識了“乙未廣州起義”失敗流亡到日本的陳少白。只惜一向體弱的彌藏,不久病逝。宮崎滔天受兄感化,矢志支援中國革命,也在橫濱喜遇陳少白。一八九七年七月,滔天受外務省派遣,南來粵港調研,在香港拜晤曾指導孫中山修習國文的區鳳墀。區告訴他孫中山即將航返日本,請多與關照。宮崎滔天聞得在倫敦蒙難獲救而名滿天下的孫中山,即將駕日,便馬上買棹歸航,迎候孫先生。

    八月,滔天返抵日本,急不及待奔赴陳少白家,但陳正赴台未返,女傭反透露有客自美國來,今亦外出。滔天猜是孫先生,暗自歡喜。翌晨一早,再登門拜訪,終能一瞻眉宇,共訂平生。此次初晤,滔天對孫中山的印象有文為記:

    “如孫逸仙那樣的人,真可謂已屆天真境界,其思想之高尚,識見之卓拔,抱負之遠大,情念之切實,在我國人士中,如他那樣的,還有幾許!事實上,他是東亞的珍寶。自此以後,我便拜服於他。”6

    滔天想到要實現驅除列強的志向,首先就是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更付諸行動,參與其中。一九零零年的惠州起義,他便是負責調運軍火。孫中山和黃興的相識訂交,也是由滔天介紹,從而促成同盟會的創建。宮崎滔天義無反顧、甚至撇開妻兒不管,追隨孫中山革命。其妻槌子由家鄉千里迢迢來到東京,求取家用。滔天竟答:“家用你自己想辦法,我的錢是支持孫文革命的。”孫中山也很為難地向槌子調解,含淚講述革命的艱難,是要捱苦、流淚。孫中山和宮崎上下,親似家人,有時更利用宮崎在東京的住家作為革命的連絡點。辛亥革命成功,滔天趕至香港,迎接從歐洲歸國的孫中山。一九一三年,孫中山訪日,滔天一直陪侍前往各地訪問、講演。後來,孫中山在廣州、上海繼續未完的革命,滔天仍然作出絕對的支持。一九二一年三月,他和萱野長知同到廣州,在何天炯的陪同下,專程到黃花崗烈士陵園憑吊。翌年十二月六日,滔天於家中病逝。

    中國國民黨因感宮崎滔天的義行,稱頌他對中國革命有極“偉大之功”7,乃於一九二三年一月,在上海舉行“宮崎寅藏先生追悼大會”,出席或連署者,自孫中山起,包括陳少白、胡漢民、張靜江、廖仲愷、章炳麟、于右任、蔣中正……等,幾乎涵蓋同盟會和國民黨的領導層。以一介不具任何官職的日本浪人,能獲此殊榮,其中當然經歷過幾許風雨、流淌過無數血汗,才會鑄成此歷史印記。

    三、《三十三年之夢》成為自傳文學的異色奇葩 

    滔天的長子宮崎龍介撰文憶述《三十三年之夢》如何面世:

    “惠州起義失敗後,父親處於悲憤窮乏的絕景,也許為解消積憤,或為取得一些稿酬,在當時秋山定輔氏所經營的《二六新聞》中連載。刋出的順序先是《狂人譚》,但從單行本的出版期而言,則是《三十三年之夢》早出版。初版刋於明治三十五年(一九零二年),因極為銷,即速印十版。”8

    宮崎滔天提筆憶述他的前半生,時年並非三十三,而是三十一歲。其友“無何有鄉生”題詩云:“三三前已爾,翹足後三三。”

    滔天首先着墨故鄉山川景緻,因家世迭出豪傑,故早懷自由民權思想。及長,入蘇峰門,修身習文學演說。未幾,迎來初戀,卻驚懼早婚難遂抱負,情海浪高,

    滔天未敢硬闖,揮淚歸航,遠走泰國。此行是受三兄感召:為對付白人,應要聯結黃色人種,更首先要支援中國,阻止列強入侵。宮崎藉着參加日本移民泰國的仲介工作,前往已有很多華僑居住的暹羅,以作聯結的探討。但事與願為,兩番前赴泰國,遇上種種波折,同行者死於疾病,他亦染上霍亂,可謂九死一生,鎩羽而歸。迨遇孫逸仙,人生大轉折,終其一生,追隨中山先生革命。當執筆為文時,正值惠州起義失敗陷於低迷期,滔天拜桃中軒雲右衛門為師,學習傳統的“浪花節”演藝(流行於江戶時代的一種三弦伴奏民間說唱,類似我國的鼓詞),以解憂困。而此書亦以他暫充“浪曲師”為結,但他在編撰曲詞時,不忘寄意胸臆,其中自作自唱的《落花之歌》,感受其情懐,今將最後四句試譯為七絕:

    浪花武士留殘夢,

    棄劍封刀把扇搖;

    向晚鐘聲花落去,

    心隨鯨撞漸魂銷。 

    《三十三年之夢》道出滔天的傳奇人生,文筆清妙雋逸,感情樸實純真,內容更詳述風雲人物孫中山的革命理念,並及訂交經過,都是非常吸引讀者的情節。因此,連載後即結集出版,風靡一時。初版由日本國光書房於一九零二年梓行;一九二六年東京福永書店校訂再版。其後續有文藝春秋社版(宮崎龍介校訂,一九四三年);東洋文庫版(宮崎龍介、衞藤瀋吉校注,一九六七年);岩波文庫版(島田虔次、近藤秀樹校注,一九九三年)10。而中文譯本也神速印行。最早譯本一九零三年以《孫逸仙》為書名出版,譯者署名“黃中黃”,此乃章士釗所化名,章氏自謂:“復求得滔天先一年壬寅所發行之著作,本其一知半解的日文知識(吾曾在江南陸師學堂習日文),擇要迻錄,成此短書。一時風行天下,人人爭看,竟成鼓吹革命之有力著述,大取意外。11”章之譯本,僅採譯原著百分之十左右,不但亂譯,而且亂加己見12。儘管如此,章氏譯本仍帶來廣泛影響。

    緊隨章氏之後,金松岑復取滔天所著,全部精譯,書名直稱《三十三年落花夢》(筆名金一),踵行於世13。其後,此譯本曾多次再版。

    上世紀七十年代,台灣的陳鵬仁作全本翻譯,取書名為《三十三年之夢:宮崎滔天自傳》。繼後,又有宋越倫的譯本,取名為《三十三年落花夢》。

    中日關係史研究學者  黃 天

    本文圖片採自《真筆に見る日中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

    註釋:

    1. 參見蕭三編述《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新華書店,一九五零年,六○頁。

    2. 參見田所竹彥著《真筆に見る日中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東京里文出版,二○○二年,四八、一三七頁。

    3. 同註釋2引書,一三八頁。

    4. 參見宮崎滔天著《三十三年の夢》,書前有孫中山〈序〉,其時為一九○二年。

    5. 宮崎滔天本有十一位兄弟姊妹,他排行最末,兄弟中沒有夭折的僅得四人,就是八郎、民蔵、彌蔵、虎蔵(滔天)。

    6. 譯自宮崎滔天著、宮崎龍介、衞藤瀋吉校注《三十三年の夢》,東京平凡社,一九七二年,一一四頁。

    7.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四一頁刊出之《日本宮崎寅蔵先生追悼大會籌備處通告第一號》圖照。

    8. 同註釋6引書《三十三年の夢》,二七二頁。

    9.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七一頁。

    10.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三三頁。

    11. 參見《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內收章士釗著〈疏《黃帝魂》〉,二四三頁。

    12. 參見陳鵬仁譯著《孫中山先生與日本友人》,台北大林書店,一九七三年,二一五頁。

    13. 同註釋11引書《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集,二四三頁;又註釋12引書《孫中山先生與日本友人》,二一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