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日千葉縣爆禽疫
  • 台家庭貧富差距續惡化
  • 傅崐萁成功訪陸三啟示
  • 閩海警續金門海域執法巡查
  • 受損嚴重
  • 傅崐萁:兩岸交流百姓之福
  • 台輿論:接住善意開交流新局
  • 華兩大熊貓啟程赴西
  • 侵害魯迅肖像權樂樂茶致歉
  • C919六月首次境外商飛
  • 神十七航天員今回家
  • 烏:與美談判十年援助協議
  • 中企獲全球最大單筆造船訂單
  •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暫不辭職
  • 哈馬斯:新停火方案“無大問題”
  • 日自民黨眾院補選落敗
  • 尹錫悅與李在明會談
  • 肯大壩決堤逾四十人遇難
  • 美少年向人群開槍十傷
  • 日過山車半空急停

龍元素風行博物館

2024-01-28 06:35




    龍元素風行博物館

    “逛博物館時不僅發現帶有雙龍戲珠圖案的鳳冠,還看到系列龍主題文創,古今文化在這裡結合。”在山東青州市博物館,“○○後”田鑫玥一邊拿着筆記本蓋龍形印章,一邊感慨“中國龍”在博物館裡玩“穿越”。

    大秀“中國龍”

    甲辰龍年前夕,博物館內的“龍文物”格外引人注目。各大文博場館紛紛抓住時機,策劃龍年主題展,啟動“尋龍記”、“尋龍會”活動,大秀文物瑰寶中的“中國龍”,讓民眾在賞“龍顏”、尋“龍跡”中,重拾古老文明記憶。

    在青州市博物館,帶有“龍元素”的文物悉數亮相。青州市博物館副館長王謹霞在接受採訪時說,該館現有館藏文物六萬餘件,在東漢“宜子孫”玉璧和龍興寺佛教造像兩大“鎮館之寶”上,均有“龍”的印記。

    在展廳內,由和田玉雕刻而成的東漢“宜子孫”玉璧,中央鏤雕“宜子孫”三字,出廓上方透雕雙龍,遊走於祥雲間,活靈活現。乘梯而上,步入佛教造像藝術展廳,不少佛菩薩三尊像都帶有醒目的“龍銜蓮花”紋飾。

    “這個圖案是‘青州風格’佛教造像的典型特點之一。關於它的來源,學術界一直在研究,尚無定論。有觀點認為,這是宗教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佛教中國化的表現。”青州市博物館副研究員、文創部主任王麗媛介紹說。

    文物裡的“中國龍”形態萬千,據此創作的龍主題文創持續“上新”,在各大博物館通過線上線下熱賣。故宮博物院的龍生肖手鏈、敦煌博物館的守寶龍款書籤、長沙博物館的“龍鳳呈祥”徽章等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讓年輕人愛不釋手。

    “今年我們完整提取館藏元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上的龍紋,設計了一款龍年紀念章‘祥龍獻瑞’,同時也推出印有‘龍形象’的碗筷、燈籠等文創周邊。”王麗媛說,龍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圖騰和精神標識之一。基於國人對龍的崇拜,與龍有關的文創深受消費者喜愛。

    融入文創設計

    在孔子博物館,以館藏龍紋為靈感創作的服飾頗為吸睛。孔子博物館“孔博織造”負責人裘彩娟說,該館收藏了自明清以來孔府舊藏服飾文物八千餘件,他們今年結合館藏服飾紋樣,把龍的威嚴、吉祥與舞動之美融入文創設計中,推出“龍之秘境”定製面料。

    “我們把面料加工成休閒西裝、雙面外套、馬面褲等二十套時尚百搭的服飾。消費者穿上身的不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文化。”裘彩娟說。

    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院教授張瑞看來,文博場館以龍生肖為主題開發文創,把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利於對外傳播文物故事。張瑞表示,文博場館跨界做文創,是對文化進行重構和再創造,應有新意、有故事、接地氣,激發大眾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學習慾望,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興趣。“要找到合適的敘事方式,讓文物借文創活起來、‘潮’起來。”

    (山東青州二十七日電)

    中新社記者  趙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