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烏稱俄發動新一輪導彈襲擊
  • 美援外助長戰火
  • 胡塞稱再擊落美軍無人機
  • 美擬援烏“愛國者”導彈系統
  • 美網民:為何大學安插狙擊手
  • 美媒:手機助力學生抗議活動
  • 美50高校反戰挺巴
  • “美國去死”宣傳冊瘋傳美高校
  • 長春三人放狗咬死流浪貓被罰
  • 美高校反戰抗議浪潮延至法國
  • 清華大學設人工智能學院
  • “跑冰排”
  • 國航擬購百架C919
  • 純電驅人形機器人“跑步”登場
  • 穗白雲區龍捲風五死卅三傷
  • 國產視頻大模型發佈
  • 日“極東”藥廠遭勒令停業
  • 美禽疫蔓延多州蛋價漲
  • 美今年首家銀行倒閉
  • 龍捲風襲美多地進緊急狀態

“龍行龘龘”成應景祝福語

2024-02-07 06:35

    “龍行龘龘”成應景祝福語

    【中新社北京六日電】中國農曆龍年將至,“龘”字一躍火出了圈,成為生僻字界的“扛把子”。

    期待未來的美好

    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二○二四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序廳中出現的“龍行龘龘”,再到時下應景的祝福語“龍行龘龘、前程朤朤”,都引起民眾對生僻字的關注和好奇。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龍行龘龘”形容龍騰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介紹,三個龍的“龘”是從兩個龍的“龖”發展而來。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將“龖”解為“飛龍之狀”,也讀作“沓(dá)”。“龘”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音義皆同。“在龍年到來之際,用古字‘龘’來體現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希望新的一年發展得更好、更快,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這是可以理解的心情。”

    他指出,事實上,作為一個生僻字,“龘”在文字史上幾乎沒有實際使用過,但是中國語言文字的文化積澱比較深厚,這些生僻字都在典籍中留了下來。今人從浩如煙海的字典中把它們打撈出來,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特別是近年來漢字文化熱度高,與此相關的文創開發等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如果說這些生僻字就此進入漢字的使用流通領域,這卻是不大可能的。應該說,生僻字熱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應適可而止。”

    作為《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工作組主要成員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軍坦言不太贊成過度炒作生僻字,“常用字的學習和使用更為重要”。

    在他看來,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係非常密切,即使是現在不再使用的生僻字,往往也反映了造字時代的文化信息,就像“龘”字一樣,是中國古代龍文化的象徵,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願望。但它畢竟是一個時代痕跡很強的字,現在把它挖掘出來,只能作為一種文化象徵的符號,而無法進入通用字的層面,不符合進入《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條件。

    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觀眾步入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時,會在序廳看到從一九一六年到二○二四年一共十個龍年的相關四字詞語,如一九一六年的“龍德正中”、一九五二年的“龍行四海”、二○○○年的“鳳翥龍翔”、二○一二年的“雲起龍驤”,二○二四年則是“龍行龘龘”。

    漢字具強大力量

    該展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諸葛英良表示,“龍行龘龘”確實是今年熱度比較高的一個詞,從策展角度選用這個詞來祝福二○二四年,希望國家發展更加昌盛,民眾生活更加發達。

    “從展覽來說,為甚麼以‘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起頭之後,緊跟着就是甲骨文的‘龍’字,還把館藏的《龍藏寺碑》拓片拿出來?其實也是從漢字這一角度來講述龍文化。都說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我看來,漢字其實也是某種形式的圖騰,有着強大的力量。我們在序廳牆上掛這些詞語來表達祝福,希望觀眾看到它的形,念出它的音,除了多認識一兩個字之外,也能感受到漢字的文化力量。”諸葛英良說。

    這一力量也在四個“月”組成的“朤”中傳遞。“朤”音同“朗”(lǎng),有明亮、光明之義。前程朤朤,即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