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工聯議員促將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僱員工作安排指引
  • 靜雞雞諮詢?「生態島」環評首次公示倒數中 海豚保育團體促一人一信叫停項目
  • 6百元醫療券下月1日起使用 範圍擴至深合區
  • 解決「租霸」問題 特區政府擬引入較簡便勒遷程序 遲交租金達5個月便可啟動
  • 6月18日至7月2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報名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 按季下跌0.2% 收入中位數按季升5百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 今早清晨湖畔大廈火警 疑電線短路引致 150人須疏散
  • 巴士現性騷擾 嫌犯曾有前科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酒駕司機不顧而去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醉駕司機不顧而去
  • 美國人權報告批本澳言論、集會、結社、政治參與等自由及權利「嚴重」受限制 特區政府: 罔顧事實、抹黑
  • 文發基金:去年批出資助約二億 涉一千七百多個活動及項目 一億多免息貸款待還
  • 指露宿初中生從未「幾日無返院舍」教青局:學生或因當時「一時嘅情況」導致此訊息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特約刊登】退休之後,道別之前——訪論壇劇場《預・囑》

2024-03-06 16:21

《預・囑》團隊早前到訪社區中心演出,與一班老友記及長者服務的工作人員,一起討論這個與他們生活切身相關的話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這些大道理誰都會說,但理智上知道與實際上面對,總是差天共地。繼去年以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討論人生最後一站的臨終照護方向後,卓劇場今年把與觀眾討論的人生階段稍稍提前,嘗試以論壇劇場《預・囑》與觀眾一同思考:「你計劃過你的退休生活嗎?應該如何保有尊嚴地面對日益衰老的自己?」

「變老」並不如想像般遙遠

特地用一個演出來討論「變老」,講長者們的生活自主選擇,《預》的執行導演之一林麗珊(vera)說,自從去年演過《喺度簽個名》後,她對於澳門的人口老化趨勢有更深的體會,「特別在急速發展的時代,雖然有不少政策或者設施會惠及長者,但他們總是被邊緣化的一群。後生一代應該向前衝,年老的就好好輔助下一代,把個人的喜好先擱在一旁,甚至有長者對退休後的生活感到茫然。我們不禁想問,『長者退休後,難道只能幫忙照顧孫兒?他們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預測,到了2031年,全澳達65歲以上人士將達全澳人口的百分之二十,「邁向老年」這件事其實未必如年輕一代想像中遙遠。要考慮退休,甚至是需要更長時間規劃的事。

「《預・囑》這個劇名,通常都會令人聯想到離世前要立遺囑等,但我們想帶出的是關於退休的生活安排,還包括思考當自己脫離工作階段後,下一步可以如何運用自己的黃金時間。」另一位執行導演羅德慧(sara)表示,在創作過程裡會經常問自己:長者的自主與年輕一代相比,有什麼分別?她回想自己與長輩的溝通中,他們經常都會有種「為了家人,犧牲自己小小都沒所謂,後生比較重要」的觀念。

作為被協助的後輩,她自感愧咎,同時在創作過程中,她也一直梳理這種關係,認為這一方面既是家中長者們對下一代的關愛,但更多是,或者在他們的成長年代,從來都不太會把「自我」放在優先。在營營役役的忙碌生活中,也不習慣思考所謂「自己想做的事」。透過創作,她希望與團隊透過作品呈現這種也許不常被提及卻影響深遠的價值觀,繼而讓觀眾思考「個人的自我肯定、尋找自我價值」是不分年紀的。

《預・囑》中的真實取材

《預・囑》的故事背景從一位獨居社屋的長者容姨開始。她剛開始退休生活,女兒全賴她協助照顧孫兒,令她感到壓力,同時亦無法兼顧自己的個人興趣,加上面對社屋拆遷,要重新適應新的居住環境,令她陷入「幾難」的局面。

兩位導演提到,社屋拆遷源自社會真實事件,他們在搜集資料過程中,也聽過需要搬屋的長者對於「老來搬新家」會水土不服,更令團隊思索,在富裕的澳門,政府在大力推動北上養老的同時,是否有顧及長者在心理上的需要。

「在我們創作初期,聽到一位長者的故事,他有次去社區中心參加活動,與一大班人一起煮飯仔,他感慨地說『我都好耐無煮咁大餐飯了』。一句話,背後卻有好多訊息在其中。很多時老一輩未必好主動講他們的需要,經常怕自己麻煩別人,但如果多些人願意明白他們,他們的生活應該會開心些。」特別每次見到有關獨居長者在居所內離世,卻過了很久才被發現的消息,更令她們希望透過《預・囑》提醒觀眾對身邊人的關注。

這數年來,卓劇場持續創作「論壇劇場」,先後推出關心雙職母親人生困境的《在家・工作》,以及討論臨終照護議題的《喺度簽個名》。這種演出形式最大的特點是強調觀眾參與,藉著劇場空間與故事設定,令觀眾可以自由發表想法或者取代劇中人物,提出改變方法,作為「現實生活的預演」。

卓劇場藝術總監之一葉嘉文說,選取這種劇場形式,算是個人與劇團出於對「劇場與生活」之間可能性的一種思考與回應。而vera 亦認為,對於生活中的不同議題,可能不只一個解決方法,論壇劇場這種形式讓大家可以提前作演練,當問題真正發生時,哪怕只有一個觀眾因為記起在劇場的經歷而改變其行動或想法,已經是很值得高興的事。

這篇文章 【特約刊登】退休之後,道別之前——訪論壇劇場《預・囑》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