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烏稱俄發動新一輪導彈襲擊
  • 美援外助長戰火
  • 胡塞稱再擊落美軍無人機
  • 美擬援烏“愛國者”導彈系統
  • 美網民:為何大學安插狙擊手
  • 美媒:手機助力學生抗議活動
  • 美50高校反戰挺巴
  • “美國去死”宣傳冊瘋傳美高校
  • 長春三人放狗咬死流浪貓被罰
  • 美高校反戰抗議浪潮延至法國
  • 清華大學設人工智能學院
  • “跑冰排”
  • 國航擬購百架C919
  • 純電驅人形機器人“跑步”登場
  • 穗白雲區龍捲風五死卅三傷
  • 國產視頻大模型發佈
  • 日“極東”藥廠遭勒令停業
  • 美禽疫蔓延多州蛋價漲
  • 美今年首家銀行倒閉
  • 龍捲風襲美多地進緊急狀態

拜特“重賽”美為何憂心忡忡?

2024-03-14 06:35




    拜特“重賽”美為何憂心忡忡?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和前總統特朗普十二日各自鎖定二○二四年總統選舉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如不出意外,兩人將再次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對決。

    今年初選六月初才結束,現在未過半程,拜登和特朗普何以提前鎖定提名?目前選情如何?二人再次狹路相逢,輿論和專家為何憂心忡忡?

    據美國多家主流媒體測算和報道,在十二日佐治亞、密西西比和華盛頓三州初選中,拜登和特朗普分別在黨內勝出,各自累計的所屬黨派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票數已經超過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所需。

    美國二○二四年總統選舉初選今年初開始以來,特朗普和拜登各自在黨內輕鬆連勝,初選很快就失去懸念。美國媒體此前預計,特朗普最早於十二日鎖定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拜登最早於十九日鎖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由於佛羅里達州和特拉華州取消了民主黨初選並將全部黨代表票給予拜登,他鎖定黨內提名的時間也提前至十二日。

    初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將持續至六月。兩黨將於今年夏天各自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名本黨總統候選人和副總統候選人。

    目前判斷輸贏尚早

    美國近期一些全國性民調中,特朗普對拜登勝多負少,並在大多數“搖擺州”的民調中處於領先位置。有美國研究機構預測,二○二四年將是美國史上最昂貴選舉周期,各競選人在政治廣告上的花銷合計將超過一百億美元。籌款方面,特朗普目前落後拜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領導層近期“大換血”,新任主席惠特利說,該委員會將全力幫助特朗普籌款和競選。

    特朗普支付“封口費”案將於本月二十五日開庭,特朗普被要求每周出庭四天,這將對他的競選活動造成干擾。而隨着其他刑事案件的推進,他可能需要在法庭花更多時間。更讓特朗普團隊擔心的是,如果特朗普被定罪,他將失去部分潛在選票,不利於其競選。

    拜登面臨支持率低迷、政策受質疑等問題,其年齡和健康也受到多方關注。國情咨文講話後,拜登前往多個州舉行集會,宣傳其政績以及“特朗普威脅論”。拜登近期在移民問題上相關表態以及對巴以衝突的應對也引發民主黨內一些人士的不滿。在二月底密歇根州的民主黨初選中,十萬人把票投給“不作承諾”選項,以抗議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拉偏架”的做法。

    擔憂兩人執政能力

    此前多項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不希望看到拜登和特朗普“重賽”,並對他們的執政能力表示擔憂。美聯社文章說,拜登和特朗普都有缺點且都不受歡迎,他們的再次交鋒勢必加劇美國尖銳的政治和文化分歧。南卡羅來納州選民、退伍軍人霍爾泰爾對記者說,拜登和特朗普“只會鬥來鬥去”,估計美國未來幾年會比現在更糟糕。

    拜登上周發表的國情咨文被美國媒體形容為“火藥味十足”“競選風格明顯”,他十餘次不點名批評“我的前任”,指責特朗普破壞美國民主、威脅墮胎權、在槍支暴力問題上不作為等等。特朗普則反覆炮轟拜登政府在移民和邊境安全問題上的失敗,稱拜登是美國民主的威脅,還模仿拜登的言談舉止以示嘲弄。

    選戰將變得更醜陋

    拜登和特朗普不僅政治恩怨深重,而且政策主張差異巨大。《紐約時報》文章稱,二人對決“是對美國權力、政策和民主治理的兩種迥異願景的一次重大卻又熟悉的碰撞……他們都決心將這變成一場針對對手的選舉”。美國歷史學者馬克·阿普德格羅夫預測,拜登和特朗普之間的選戰將變得更加“醜陋”。

    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副研究員布魯斯·斯托克斯看來,美國現在的社會分裂已經達到一個高點。美國在移民、種族、平權等問題上的分歧可能愈發嚴重,今年總統選舉的結果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還可能讓撕裂更加深刻,失利一方也不太可能坦然接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