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越國會主席王庭惠辭職
  • 美首季經濟增1.6%遜於預期
  • 我公民在菲潛水溺亡
  • 美高校爆“挺巴”抗議
  • 華籲在美留學人員注意安全
  • 漁碼購物消費嘉年華開幕
  • 內地澳門入境旅遊推介昨舉行
  • 首季居民失業率降至2.7%
  • 灣區知產中心協助對接逾2,500宗
  • AI智能客服應用 首階段支援八語
  • 講者倡善用科技 抓準客群需求
  • 宜昌參旅博會 冀與澳直航
  • 蘇率團參旅博會 推介文旅品牌
  • 休閒旅遊協會旅博會設展區
  • 旅局料“五一”酒店訂房近九成
  • 演藝之都展館開館 推特色藝文
  • 酒店協會旅博會展位 宣傳+配對
  • 旅博會開鑼 料3.7萬人次入場
  • (一家之言)青年提升技能 增擇業機會
  • 字節跳動:不賣TikTok

同源 · 多元 · 共建

2024-03-17 06:35


    同源 · 多元 · 共建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六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等聯合舉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創新論壇”在廣東中山開幕。該論壇匯聚了來自各文藝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大灣區的地域特點、文藝傳統以及未来發展。《想像與期待——創新驅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文藝未來》一書為該次論壇的成果集,共收錄了與會專家的二十七篇論文,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於二〇二三年十月出版。該書在歷史回顧和未來展望的基礎上,從理論結合實踐的角度,對大灣區的文藝發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總結和指導。

    粵港澳三地雖然血脈相連、文化相依,但歷史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三地文化的發展軌跡,使其在共通性的基礎上呈現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學者們從粵劇的傳承與創新、中西音樂的融合、文學的歷史必然性、攝影的演進、電影的突破等諸多方面,展現了大灣區文藝多元發展的豐富面貌。例如,陳少波通過紀錄片《無窮之路》闡釋了文藝作品在文化溝通中的重要作用;謝柏梁從文化地理的視角探討了大灣區重教崇文的古今氣象;陳橋生以《理惑論》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嶺南地區“包容、實用”的精神特質;吳慧平則從文字統一性的角度,強調讓書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紐帶。這些論述不僅豐富了讀者對大灣區文藝的理解,也為文藝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空間。

    在廓清大灣區文藝的背景和根基上,許多學者還論述了大灣區文藝創新與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涉及教育、科技、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專家學者們秉承着發展地域文化、創新文藝未來的積極態度,各抒己見,發表了許多切實可行又高屋建瓴的建議。這些討論不僅從理論層面探討了創新的可能性,也結合了實踐案例,為大灣區文藝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實際指導和啟示。例如,胡恩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指出大灣區各城市未來需要重視利用科技推動大灣區文創旅遊發展,造就更多人才以及創意生態,從而提升大灣區整體的文藝水平。戴定澄從學術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多個發展大灣區文藝的方案,包括:設立文化聯繫機制和專項基金;梳理、交流、溝通灣區各地音樂傳統文化;區域各城市之間互相延伸藝術活動;創辦人文灣區藝術通訊刊物;鼓勵和支持各種類型的人文灣區特色作品創作。范周則從文化發展的角度提出,釐清文化根脈,凝聚家國意識;建立協同創作機制,匯聚資源優勢;以特色發展為導向,以創新創意為原則的應對之策。

    另外,本書後還附有六例“優秀文藝創新案例”。通過這些生動、實際的範例,讀者可以深入了解大灣區文藝創新的具體路徑和實踐成果,同時也能為相關人士提供啟發和借鑒,從而在自己的領域中開展更加有意義和有效的文藝創新探索。

    總的來說,該書以豐富的內容和深入的探討,為讀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大灣區文藝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的機會。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大灣區文藝的發展既是地方性文藝傳統的傳承,也是創新與變革的探索。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對於學術界有所貢獻,也對於大灣區文藝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期待未來,大灣區文藝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作出

    更大的貢獻。

    張孟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