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美國中國委員會年度報告關注本澳DQ及新版國安法等 特區政府:不實指責 堅決反對
  • 指網民稱警鐘長鳴「鳴到不得了」、「鳴到唔可以再鳴」黃少澤:旨在讓市民知道、監督、自我反省
  • 明起夏寶龍來澳考察調研一周 賀一誠:妥善安排 確保圓滿成功
  • 那亟待解放的母體–《陰性》及其相關
  • 李靜儀:未補足「強假」及「疊假」 僱主或刻意違法
  • 議員指有部分運動員被要求「自資」出外參賽 補助比例未清晰 體育局:出外參賽補助比例不變
  • 「個人遊」再增8市 有哈爾濱、拉薩、蘭州等 賀一誠:衷心感謝中央政府再次推出惠澳措施
  • 誰來愛我們?
  • 賀一誠與印尼勞工部部長伊達會面
  • 三個月大嬰兒被熱水燙傷 保育員被判入獄半年 緩刑兩年 初院亦裁定保育員及托兒所須賠償
  • 特殊教育等三項獨立資助項目將整合至《免費教育津貼制度》 24/25學年起一年分兩期發放
  • 一名女獄警涉嫌勒索釋囚 黃少澤:震驚、憤怒 絕不姑息害群之馬
  • 指石排灣線列車測試意外屬人為錯誤 公建局:專責指令員錯誤過早比指示
  • 現金分享7月2起派發 預計約74萬人受益 支出約73.6億元

社會與海洋疏離 本澳海洋生態何以持續?

2024-04-28 14:42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

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與兩人喜歡的海豚公仔拍照。

澳門曾是小漁村,海洋對這個小城應最熟悉不過。時移世易,海洋生態對大部分本澳居民卻是非常陌生,遑論保育海洋。去年年末公佈的「生態島」計劃殺個保育團體措手不及,憂慮計劃對這片海域、棲息這裡的生物或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長期關注本澳環境保護的陳俊明以及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認為,填海造島的確有爭議,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亦難以預計,尤其對珍貴的中華白海豚。

兩人又認為,本澳缺乏專門部門負責研究和保育海洋生物,這也是在澳推動海洋保育舉步維艱的原因之一。

陳俊明又稱,澳門儘管被水環繞,但親水空間有限,且對海洋生物和水域的關注度較低。為了讓市民親近海,就需要從教育和宣傳入手。「生態島」計劃或許是一個契機,喚醒市民關注身邊的海域及以海為家的生物。

「生態島」項目破壞生態
陳俊明:相信中央視環評決定是否興建

「生態島」計劃自公佈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憂慮,而該計劃至今尚未交代環評報告,包括會否對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造成破壞等。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曾多次強調,「生態島」計劃的論證工作由內地機構和專家負責,當局將根據專家結論來決定是否興建。

對此,陳俊明相信大多數公眾被政府誤導,「政府說這個(生態島)是中央的選址,其實我相信中央都要看澳門政府的環境影響去評估,它不會貿貿然(推行項目)。」

無專職部門負責
海洋、海豚保育如空想

「生態島」計劃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其一原因是因為該項目選址常有中華白海豚出沒。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中華白海豚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全球保護現狀由「近危」上調至「易危」級別。面對如此珍稀的海洋生物,各地政府都有責任保育其棲息地,確保其生存環境,而特區政府則似乎「不痛不癢」。

陳俊明指出,現時本澳沒有部門主要負責保育海洋動物,市政署沒有專家,亦沒有負責保育海洋生態的人員。

麥希汶則指,市政署有園林綠化廳,惟園林綠化廳主要是負責濕地保育,如果像是海豚這類海洋動物,就不屬市政署的範疇。市政署不會有船舶跟進調查海豚,「山林它(市政署)可以看,但是海上的東西,它沒有這樣的人,也沒有這樣的權利(跟進),所以很尷尬。」

親水空間、宣傳教育不足
本澳學生不知澳門有海豚

澳門海域雖時有江豚、中華白海豚出沒、甚至擱淺死亡,惟大部分市民關注度不大。一直從事環保教育的陳俊明則稱,雖然澳門的海岸線長,但親水空間不多。自從城市發展,政府又很少推廣親水文化,「大家就覺得竹灣、黑沙很遠,澳門半島這邊沒有沙灘,根本沒有親水空間。」

自從城市開始發展,加上政府缺乏宣傳教育,目前本澳學生對海洋的認識仍然不足,陳俊明分享自己辦活動時的經歷,當他問海豚在澳門是否重要,但學生卻反問「澳門有海豚咩?」

他又指出,親水文化鼓勵人們與水體互動,並增進對水體的認識、保護和利用。要推廣這種文化,社會應在教育方面「做多啲嘢」,透過公開講座、考察,去推導市民認識海洋、保育海洋生物。公眾亦可先從瞭解中華白海豚開始,一旦市民對它產生好奇、興趣,「就會慢慢想去保護它的家。」

冀提升大眾保育意識
「生態島」事件或成改變契機

擔任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又認為,「生態島」事件或成為契機,讓市民重新認識自己所處的水域,連自己父親在看到相關新聞都表示要去保護本澳的海豚。

他又稱,「生態島」事件應可促使市民再思考怎樣處理「海和水之間的關係」,同時亦使當局更加關注海洋保育、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本澳親水空間。

麥希汶則希望藉此次事件,公眾會開始思考海洋生態對自身的影響、目前的機制有甚麼缺陷。

她又認為,如果市民珍惜海洋生態,它必然給予市民生活上更多的選擇。市民不單可以帶朋友去公園,更可以落海。年輕一代將來亦有更多可能找到與海洋相關的工作,如生態調查、導賞團等。

麥希汶又表示,海洋生態變得更好的話,本澳市民藉著海獲得的東西必然比過去多,「完全是多一個更大的選擇、更多的想像。」

這篇文章 社會與海洋疏離 本澳海洋生態何以持續?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