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澳門新街坊」放寛至年滿18歲澳人可認購
  • 美國中國委員會年度報告關注本澳DQ及新版國安法等 特區政府:不實指責 堅決反對
  • 指網民稱警鐘長鳴「鳴到不得了」、「鳴到唔可以再鳴」黃少澤:旨在讓市民知道、監督、自我反省
  • 明起夏寶龍來澳考察調研一周 賀一誠:妥善安排 確保圓滿成功
  • 那亟待解放的母體–《陰性》及其相關
  • 李靜儀:未補足「強假」及「疊假」 僱主或刻意違法
  • 議員指有部分運動員被要求「自資」出外參賽 補助比例未清晰 體育局:出外參賽補助比例不變
  • 「個人遊」再增8市 有哈爾濱、拉薩、蘭州等 賀一誠:衷心感謝中央政府再次推出惠澳措施
  • 誰來愛我們?
  • 賀一誠與印尼勞工部部長伊達會面
  • 三個月大嬰兒被熱水燙傷 保育員被判入獄半年 緩刑兩年 初院亦裁定保育員及托兒所須賠償
  • 特殊教育等三項獨立資助項目將整合至《免費教育津貼制度》 24/25學年起一年分兩期發放
  • 一名女獄警涉嫌勒索釋囚 黃少澤:震驚、憤怒 絕不姑息害群之馬
  • 指石排灣線列車測試意外屬人為錯誤 公建局:專責指令員錯誤過早比指示
  • 現金分享7月2起派發 預計約74萬人受益 支出約73.6億元

澳門觀豚捉迷藏 我們還有多少次「下次」?

2024-04-28 14:55

黑沙龍爪角聽海軒對開水域。

黑沙龍爪角聽海軒。

Ken的監測配備之一是長鏡頭相機。

除了肉眼觀察,透過望遠鏡可更清楚觀察海面的一舉一動。

關學然(Ken)曾修讀動物保育相關學位,回澳後與弟弟開設Facebook專頁「生態股長」,亦在澳從事生態調查工作及擔任生態團導師。他認為,當大自然遇到問題,為其發聲是「義不容辭」。

市政署恆常組織龍爪角的郊遊體驗團。

在澳門觀察中華白海豚,既容易又不容易。相比其他地方要坐船出海,或者跋山涉水到偏遠的近岸地點,澳門最佳觀豚位置之一,正正座落於從黑沙龍爪角海岸徑延伸出海面的亭子「聽海軒」。「這是對一般人門檻相對較低的地方,能夠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白海豚⋯⋯因為牠們主要在近岸五公里的海域活動。」本地生態觀察者關學然(ken)介紹。

從這條海岸徑的入口開始計算,只需步行數分鐘就能抵達目的地。眼前的一片汪洋介乎於伶仃洋和磨刀門水域之間,是附近的白海豚族群唯一一條遷徙移動的生態走廊。儘管觀豚位置極佳,但要捕足到牠們的蹤影,還要天時地利人和。

曾連續五次觀豚無果
萬事俱備 只欠運氣

在四月初的一個星期六早上,記者跟著ken一起來到聽海軒等待白海豚現身。「牠們通常在早晨、黃昏和潮漲時比較活躍。」他一邊講解,一邊透過手機查看實時潮汐資訊。時間適宜,潮位正好,還要看天氣。那天早上,還未走到亭子前,海風已經呼嘯而來,順道在海面掀起層層浪花。

「大浪對海豚沒有影響,但對我們的觀察有所影響,因為浪花看起來好像海豚(跳躍濺起的水花),增加了觀察的難度。」而且每次牠們露出水面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兩秒,在洶湧澎湃的浪濤中更顯得轉瞬即逝。若要他為當天的監測情況評分,十分為難度最高,當天已達八分。「未到十分的原因是氣溫尚可。如果又冷又有大風大浪,就是十級難度了。」他笑道。

但既然已經來了,怎可以輕易放棄?况且監測海豚還得依賴運氣。即是海豚想讓你見到,就會見到。以ken今年的監察情況為例,有一次他幸運地看到四群海豚經過,但也試過連續五次「食白果」。

監察拍攝秘訣大公開

為了在茫茫大海中尋找白海豚的身影,觀察前一定要熟悉其顏色和背鮨的形狀——幼年海豚為灰色,青年海豚的體色會變淡且帶有斑點,成年期的斑點則逐漸消失並呈現粉紅色。將這些影像注入腦海後,ken開始傳授肉眼觀察的竅門:盯著任意一個方向,數秒後慢慢轉移到旁邊的位置,不斷重複直到掃視完眼前的海域;另一種方法是先望向遠方的海域,然後轉向近處,再到遠處,如此循環,像一個w形狀。「對一般市民來說,這個過程可能有點乏味。」他不諱言,「有時候我都會分心。」

儘管過程或有些乏味,但自從政府去年(二〇二三)底公佈計劃在距離龍爪角一公里的海域建設建築廢料傾倒區「生態島」後,ken開始有系統地到聽海軒進行生態調查。他每次逗留約兩小時,記錄白海豚的出沒時間、次數和數量等。他亦在與弟弟一起創立的facebook專頁「生態股長」上發布相關資料和文章。

故此,他的手機相簿裡最近的照片都是海豚監測時所拍攝的,以及海豚的數據和資料截圖。然而,要拍下這些照片不僅需要眼明手快,亦離不開運氣。「當目擊牠們出現後,就要立即準備好相機,預判下一個牠們可能出水的位置,因為通常每二十至三十秒,牠們就要上水換氣。有時候牠們按照這個規律行動,但有時候會突然深潛消失。」

保育白海豚的愛與責任
ken:取於自然 還於自然

在不久的將來,白海豚或將永遠絕跡於龍爪角。近月,ken多次接受媒體訪問,闡述「生態島」選址對該海域環境和白海豚的影響,「這將是一場生態災難。」他以香港過去建設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為例,那片海域原本是讓白海豚棲息利用,但人工島建設破壞了當地水域生態。「填完島後,整片海域的白海豚使用率到現在都是零。」

在澳門,要提出公共意見,特別是站出來駁斥政府固有的立場及施政方針時,需要莫大勇氣。望著眼前一望無際的大海,ken分享當中的「愛與責任」。大學畢業後,他回到澳門從事生態調查工作及生態團導師,例如曾受薪在澳門監察黑臉琵鷺、其他鳥類及兩棲爬行動物等物種。「這不是傳統上的正職,但這些都是我喜歡且覺得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收入並不是我的首要考量。」累積這方面的知識及經驗後,得知政府公佈「生態島」方案,他更覺得自己有義務為保護白海豚出一分力。「白海豚生態調查是我無償自主去做的。我算是利用大自然搵食,消費過大自然,所以當出現問題時,我要義不容辭地為大自然發聲。」

被遺忘及驅逐的「原居民」
ken:同一片水域中的共同體

「這裡是澳門新八景之一」、「可以從這裡觀看流星雨」⋯⋯徘徊在聽海軒的數小時期間,可見不少市民和遊客慕名而來,其中不乏由市政署組織的生態郊遊團,讓公眾探索龍爪角的奇岩異石等自然資源和歷史,但沒有一人提到海豚。「白海豚在澳門是被遺忘的一群,很多人現在才知道澳門有白海豚出沒。」

ken又稱,這與白海豚的科普教育和推廣不足有關。「如果澳門早十年推廣白海豚生態,現在應該有更多人關注『生態島』並為此發聲。」

最好的科普教育和推廣是親身體驗。二〇一九年,ken觀看香港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後,萌生監察記錄白海豚的念頭。「我一直知道澳門有白海豚,但從未親眼見過⋯⋯所以第一次看到時覺得非常震撼。」翌年,他回到澳洲繼續修讀野生動物保育和生物學,相關的監察活動也暫時中斷。直到「生態島」事件發生後,重新喚醒他當年的壯志。

「當我看到越多海豚,就越覺得自己跟牠們建立了感情。」ken指出,白海豚在珠江口,包括在澳門水域已經生存繁殖多年,是「澳門原居民」,也是我們「共享水域的朋友」,更是本地僅存不多的野生哺乳類動物。「有時候當牠們靠近(亭子)時,我會感覺牠們是特意遊過來找我。當然,我不是動物傳心師,無法知道牠們真正的想法」。

三小時的監測結束,白海豚無影無蹤。對於生態觀察經驗豐富的他而言,這是日常。畢竟在出發之前,ken早已叮嚀記者「準備一個愉快、但不要抱太大期望能見到海豚的心情。」他跟白海豚的這場「捉迷藏」仍然持續,至少在政府落實「生態島」方案前,還有下次吧?

這篇文章 澳門觀豚捉迷藏 我們還有多少次「下次」? 最早出現於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