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中央組合拳穩樓市
  • 何立峰促消化存量商品房
  • 世衛:全球霍亂風險“非常高”
  • 歐盟調查美國“元”公司
  • 馬刀手奪槍襲警三死傷
  • 法漢欲教堂縱火被斃
  • 華促日建國際監測安排
  • 暴風雨襲美休斯敦四死
  • 福建艦首航試驗達預期效果
  • 碰瓷式執法
  • 華關切三大議題
  • 華促美勿在中歐打楔子
  • 習:加快建設旅遊強國
  • 西漢“辛追夫人”現真容
  • 首四月新樓銷售額跌兩成八
  • 國防部警告菲別搬石砸腳
  • 支持地方國企收購商品房
  • 內地將出台保交房配套政策
  • 陸:堅持一中是國際大義
  • 13國促以停進攻拉法

向着月背再出發

2024-05-04 06:35

    向着月背再出發

    始發站,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目的地,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

    三日,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托舉嫦娥六號探測器,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六號正式開啟“月背征途”和“挖寶之旅”。

    如何前往?

    月球和地球相距卅八萬公里,只有正面朝向地球。到月球背面去“挖寶”,前所未有!

    想要飛到月背,嫦娥六號首先要進入近地點二百公里、遠地點約卅八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與嫦娥五號相比,嫦娥六號重了一百公斤,必須挑選一位經驗豐富、能力最強的“護衛”。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老將出馬”,進行了多項設計優化和工藝改進,成功實現“完美瘦身”,滿足了“乘客”的出行要求。

    “一旦錯過發射的時間窗口,奔月就會受到影響。”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李平岐介紹,科研人員應用了“窄窗口多軌道”發射技術,為火箭在連續兩天、每天五十分鐘的窗口內設計了十條奔月軌道,以提高實施發射概率和可靠性。

    要想抵達月背並開展工作,還需要解決通信問題。由於月球龐大的身軀會擋住嫦娥六號與地面指揮的通信信號,這就要依靠在軌“等候多時”的鵲橋二號中繼星當起“順風耳”,架起“溝通的橋梁”。

    如何返回?

    嫦娥六號此次“出差”,任務全過程約五十三天。

    要想取回“宇宙快遞”,嫦娥六號必須精準做好“去、下、上、回、入”五個動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六號探測器研製人員介紹,軌道器主要負責“去和回”,飛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陸器主要負責“下”,落到月背表面,並進行樣本採集;上升器主要負責“上”,攜帶採集的樣本從月球背面飛起來;返回器主要負責“入”,攜帶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這其中,軌道器既要護送大量載荷奔月取壤,還要精準完成月球樣品“空中接力”,是名副其實的“地月巴士”。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團隊稱,通過進行適應性改進,嫦娥六號軌道器可以完成分離和組合的變形。同時,通過熱控、能源等專業的復核復算,軌道器還能確保逆行軌道的飛行需求,讓嫦娥六號有去有回,帶着月壤順利“回家”。

    帶回甚麼?

    此前,圍繞嫦娥五號從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科學家們已經開展了多項研究,並發現新礦物“嫦娥石”。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介紹,此次任務預選的着陸區為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被公認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陸點的選擇綜合考慮了着陸難度、通信難度和科研價值,有望帶回年代更久遠的月球樣本,助力人類進一步分析月壤的結構、物理特性、物質組成等,並深化對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的研究。胡浩表示,嫦娥六號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後續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着陸下降、月面軟着陸等階段環環相扣,必須交接好每一個“接力棒”。

    “探月的腳步不會停下。”胡浩說,目前嫦娥七號、嫦娥八號都在研製中,未來還將進一步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

    (海南文昌三日電)

    新華社記者  徐鵬航  陳凱姿  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