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全球財富轉移阿聯酋是大贏家 中英損失最多
  • 納斯達克為防股市「大上大落」 傳加強審查中港小型股IPO
  • 戴爾與輝達合作 支持馬斯克打造聊天機器人Grok
  • 巴塞爾協定三核心部分 歐盟決定推遲一年實施
  • 市場估美聯儲或減息兩次 交易員再度壓住美債市場
  • 最新數據顯示需求降溫 美5月零售微增0.1%低預期
  • 升息與削減購債是兩碼事 植田:7月可能升息
  • IMF示警各國因應AI衝擊 籲提高資本利得稅及徵碳稅
  • 巴菲特加碼買進西方石油 減持比亞迪套現3.1億港元
  • 50年協議到期 沙特拒續約 石油美元成過去式
  • 英格蘭銀行可能8月減息 分析師:小心泰勒絲通脹
  • 稱12月減息是合理預測 卡什卡利:現在形勢極佳
  • 馬斯克人型機器人最快明年上市 方舟估股價上看2,600美元
  • 蘋果Meta面臨數字市場法調查 恐遭歐盟開罰天價罰單
  • 減息路徑明朗化 美債殖利率跌近30個基點
  • 美5月CPI近兩年最溫和 官員:通脹減緩的證據出現
  • 美通脹降溫有進展 9月減息機率破七成
  • 美國帶頭增產石油 IEA警告2030年生產過剩
  • 軟著陸前最後一步 世銀上調全球經濟增速至2.6%
  • 趕上AI熱潮 美百萬富翁激增50萬人

銅價屢創新高 專家:新石油誕生

2024-05-24 07:01


今年以來銅價屢創新高,有專家認為銅已重要到戰略資源。 (網絡圖片)
銅又是製造電動車、電網和風力渦輪機,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美聯社圖片)

由於人工智能(AI)和再生能源的熱潮,推升國際銅價大漲,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數據顯示,銅價已經來到約每噸1.07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甚至有專家認為,銅就是新的石油。

由於興建AI資料中心導致耗電量大增,重要電子元件、硬幣原料「銅」的價格今年以來屢創新高。5月20日,國際銅價一度達到11,100美元左右,是自2022年3月以來再次創出的新高。銅可能發展成世界各國圍繞戰略資源的爭奪戰,銅的上漲預期正在加強。

金屬是能源轉型生態的重要關鍵,而銅又是製造電動車、電網和風力渦輪機,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美國銀行就預測,2024年,電動車和整個運輸業對銅的需求將增加5%。

除此之外,銅也是用於AI資料中心電纜的重要材料,全球AI熱,也讓銅的需求大漲。 國際能源署(IEA)估計,AI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增加一倍以上,從2022年的460兆瓦,增加到2026年的1,000兆瓦。

美國高盛集團5月的估算顯示,環保相關的綠色需求到2025年將達到相當於全球需求12%的403萬噸,到2030年將達到相當於全球需求18%的695萬噸。

銅價上看1.5萬美元

凱雷投資集團(Energy Pathways)首席策略長Jeff Currie向《Fortune》指出,AI浪潮、再生能源革命,甚至是武器研發,都讓銅的需求更甚以往。

Currie向彭博表示,「銅就是新的石油」,「這可是我見過勝算最高的交易。」

《Fortune》提到,銅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重要的工業元件,從製造業、建築業,再到高科技產品,都能看到銅的身影。 現在,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投入AI和再生能源,銅的重要性再度受到重視。

Currie也指出,雖然銅的需求旺盛,但供應仍然緊張,因為要投入生產新銅礦,就需要長達12到26年的時間。 他稱,「目前,銅有三個主要用途來源,包括AI、再生能源和軍事設備,不像以前只有再生能源」。

他預計,銅價最終可能飆升到每噸1.5萬美元左右。

銅纜失竊案頻傳

日經新聞報道,日本國家公安委員會的統計顯示,2023年針對電線電纜等的金屬盜竊案件數超過1.6萬宗,遠遠超過10,000宗左右的2022年的水平。不僅是日本,銅的盜竊案在世界各地也大量發生。在英國,今年1月發佈的一份關於金屬盜竊的議會報告指出,「預計十年內盜竊損失達到43億英鎊」。不僅井蓋和教堂的銅製屋頂被盜,連通信電纜也被盜。在法國,停電導致火車停運的事態經常發生。

2021年,當銅價第一次漲到10,000美元時,高盛發布一份「銅是新石油」(Copper is the New Oil)報告,表示「沒有銅,就沒有減碳。銅需求的暴增,出現庫存不足的風險」。

目前,投機者的資金也在流入銅交易市場。截至5月10日,倫敦金屬交易所的銅期貨淨持倉(買入減去賣出)約為6.3萬筆,1月中旬的12倍,創下2018年以來的最大規模。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貨淨持倉,從1月初至今,已成長七倍。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