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3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1.09%
  • 金正恩視察多管火箭炮試射
  • 機構將推出節目講述澳門回歸發展
  • NBA季後賽:湖人 105-112 金塊(場數0-3)
  • 桌球世錦賽:奧蘇利雲勝比治入十六強
  • 銀行團體合作冀攜手加強培育人才
  • 漁人碼頭購物消費嘉年華一連三日舉行
  • 氣象局料明後仍有驟雨雷暴
  • 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 旅遊局公布構建AI澳門智能客服應用
  • 貿促局組織20企業旅博會展銷特色商品
  • 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今開幕 李司:今屆旅博會設逾1,300個展位
  • 內地五一黃金周將至 文綺華料本澳酒店預訂率近九成
  • 習近平晤布林肯 冀美方積極正面看待中國發展
  • “一基地”聯委會召開2024年度會議
  • 交通局因應五一協調金巴按客流增班次
  • 3月按年通脹1.09%
  • 倘深合區現違規醫療券個案將有機制處理
  • 本年度醫療券5月1日起可使用 使用範圍擴至橫琴
  • 首季居民失業率為2.7% 居民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20,500元

由軟實力開始

2012-09-16 00:00
徵明

自澳門開始博彩專營權後,六家博企正式進駐澳門博彩市場,為原來沉悶的小城,帶來很多世界級的設施,包括先進豪華的娛樂場、世界級的度假村酒店、多元化的表演藝術、一流的食肆以及水療服務,當中更為澳門帶來很多個「最」,包括全球賭收最高的賭城、全球最多賭台的賭場、亞洲最大的度假村、全球最大的球形LED螢幕等等,多不勝數。踏在金光大道上,已建成的大型度假酒店已經有三座,還有很多很多的酒店、娛樂設施等尚在興建中,待所有大型建設建成後,金光大道將會真的如其名字般,發出閃閃的金光。

短短不到十年,澳門的旅遊博彩業得到飛躍的發展,正如上述所指,澳門已經擁有不少世界級的酒店,但這只屬於硬件上,亦即所謂的硬實力,若我們要與鄰近地區相比,在這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麻雀般小的彈丸之地擁有如此多的旅遊設施,真的可說令我們我鄰居們望塵莫及。

但光擁有硬實力,是不足夠的,澳門依靠旅遊博彩業為生,旅遊博彩業中最大的元素就是服務,我們辦的就是一種服務業,能留住客人的不光是那些五光十色的酒店,不是那些老掉牙的世界遺產,而是我們面對旅客時的服務質素。

博彩業雖急速發展,我們的服務質素卻一時未能跟得上,究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首先是人力資源短缺,澳門在博彩業開放前,各行各業都有著充足的人手,人員的流動性較低,自然在一個工作崗位上能工作較久,能累積到一定經驗,從而在工作上有著一定的水準。但自從博企開業後,由於大型度假村酒店需要大量人手,故博企都積極以高薪向勞動市場挖角,舉個例子,在酒店當一個清潔員,甚至會比一個大學畢業生在一家中小企當文員的薪金為高。這樣令澳門的勞動市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另一方面,博企間也會互相挖角,每當有新的度假村酒店開業時,他們便會向同業挖角,於是也有大部份的從業員「跳槽」。服務業若沒有充足的人手,只憑幾人之力去應付一大堆工作,這樣的話,要不就是服務質素低劣,要不就是服務效率低下。就以金光大道上的幾家度假村為例,一般酒店是在中午十二時讓旅客辦理入住手續的,然而由於各大度假村管家部的人手嚴重不足,曾聽過某度假村的職員提到,很多時一家酒店就只有那幾個員工在負責執拾房間,面對高入住率低效率的情況,很多時旅客要待到下午三時,有的旅客曾試過等到晚上七時甚至九時房間才執拾完成。即便是完成了執拾,但由於這屬「滾水淥腳」式的執拾,難免在清潔時有馬虎的情況。一般旅客在澳門也只是逗留一到兩天,這樣的話會嚴重影響旅客的行程,故不時會在酒店大堂會看到某些旅客在前台鼓譟,此時酒店為安撫旅客,可能會送出一些禮券又或免費讓旅客享用某些設施等,但長遠而言,這些都不是辦法。

另外一個原因,也和人力資源短缺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培訓不足。由於博企高薪挖角、業內又經常出現「跳槽」的情況,再加上服務業的工作每天都是排山倒海的過來,而另一方面酒店也經常聘請一些散工等等。很多服務員根本沒接受過正式的培訓,又或只草草地培訓然後便立刻上工。這樣一來,員工未有充足的相關知識便上班工作,自然對工作的質素有著負面的影響。例如有些酒店的宴會部侍應,很多也不是全職受正式培訓的侍應,而只是一些兼職散工,他們未必對餐飲知識有正式的培訓學習,便由於人手不足的原因而匆匆上工,結果造成某部份從業員的服務質素強差人意。例如從客人左邊上菜等等的事件,在一些中學生兼職侍應身上時有發生。這不應怪責該侍應,其實應責成相關的部門沒有培訓好下屬的員工。

中央給予澳門的方向是要打造世界休閒旅遊中心,要做好這一個目標,光從硬實力著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提升澳門整體的服務業質素,只有親切殷勤的服務,才能吸引旅客,才能留住旅客。也只有通過軟實力的提升,才能令澳門真正做到世界休閒旅遊中心這一定位。

 

 

 

 

 

 

電台廣告有待改善

兆能

在深秋時分開著車在路環公路上飛馳,開著窗享受著涼風吹拂臉龐的清爽感覺,同時扭開收音機聽聽最新節目,實為秋天一大樂事也。除了留意電台節目和所播放的歌曲外,廣告也總能令筆者細心恭聽,有些廣告真的創意非凡,短短幾句立即令聽眾會心微笑,甚至深刻記著所介紹的節目或產品。

但近年來,筆者發覺有些電台廣告真的聽不下去,筆者認為,這個現象不僅反映廣告製作人可能功力未到家,也反映著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所面對的問題,故希望通過在此分享,以幾個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廣告作為例子,對這問題作一簡單探討,期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各位對這方面多作思考。

問題一︰沒有對上所需的目標

有一則反吸毒廣告,內容大概是兩位中年男女在討論毒品的禍害,男主角更在尾段左右說上一句︰「前排有個後生仔唔止吸毒,仲販毒添!毒品真係害人不淺啊!」筆者聽罷頓時雞皮疙瘩,簡直就像感受到一陣寒風在背後吹過一般。反吸毒、販毒廣告,主要對象都是一些時下的青少年,這可從鄰埠鋪天蓋地的反毒品宣傳運動可以見到,用上最當紅的歌手作代言人、廣告中用上時下最多人講的「潮語」,廣告內容大多令人感到一片光明,充滿陽光氣息,令青少年明白到不吸毒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但澳門這類廣告卻反其道而行,拿兩個中年人士當主角,以「阿媽」式囉囉唆唆的口吻來道出毒品的害處。須知道青少年大多就是因為性格反叛,受不住家長很「長氣」的教導才出外學壞的。這種口吻,筆者這種「老野」聽完之後都覺得異常沉悶想立刻轉台,試問又如何能吸引年青人的注意,繼而聽從教導,遠離毒品呢?

問題二︰眼高手低

交通事務局早前推出一系列有關的士服務的廣告,廣告中一系列的訊息由電台某唱片騎師以「說唱」的方式唱出。當時香港的說唱歌手歐陽靖正當紅,帶來一片唱說熱潮,這個廣告想必是當風潮之下帶來的產物。但不知為何,同樣以說唱的方式演繹,在三色台看歐陽靖的表演總比在電台聽到的好多了,電台那段廣告總給我一種東施效顰的感覺。相信廣告的意念是希望通過時下最潮流的說唱把廣告訊息帶給公眾,但奈何出來的效果強差人意。更甚的是,筆者有一種感覺,就是這位唱片騎師自我感覺良好,對自己的表現十分滿意的樣子,未知這是否筆者自己的錯覺。此外,筆者還聽到另一個電台節目的廣告也同樣以說唱的方式演繹,效果也以強差人意。同一個方式,人家表演得好不代表自己可以掌握到,與其東施效顰倒不如發掘自己的特色加以利用更好。

問題三︰懶

有兩個廣告,一個是有關家居食物安全的,教各位如何在家中處理雪櫃中的食物;另一個則是關於負責任博彩,內容大概是財神走出來勸喻賭徒不要沉迷博彩。這兩個廣告本身並不是電台廣告,而是電視廣告,電視版拍得好不好在此暫不討論,這兩個廣告的電台版,就是從電視版廣告中取得聲帶,然後直接地用作廣告聲帶,似乎半點未有為電台廣播的需要作半點更改。筆者起初聽也對此有所懷疑,後來從其他途徑收看電視版以後,最終證實了這一點。在電視版本中,有些視覺效果配上了音效,在電台版中這些音效其實沒有太大存在的意義,但未有移除,另一方面,由於電視廣告有畫面輔助,故在聲音上、對白上未必需要講得太多細節,但電台廣告由於只有聲音,故所需要以口講的資訊遠比電視廣告中的對白多。在電台聽到上述兩則廣告,總覺得感覺上差了一點,沒有一般電台廣告帶給聽眾的充足資料,以及那一種畫面感。

其實以上三點,或多或少也反映了澳門文化創意產業所面對的問題,當然,如果單從一個藝術愛好者的角度出發,喜愛創作甚麼作品是他們的自由,他們也不需要理會受眾的反應,畢竟他們是藉著此件作品抒發心中所想,而非希望拿來牟取巨利。但若作為一個產業,如果作品屢屢出現上述的三種情況,作品出來的質素必然會低,質素太低便吸引不到受眾的注意,無法形成需求,更遑論發展成為產業。其實要發展成為一個產業,最基本的要求是所出來的作品一定要有好的質素,否則即使市場多成熟、消費力有多高、受眾有多廣大,也沒有人會欣賞這件作品。

筆者在此只是希望提一點意見,絕非有意對各廣告創作者冒犯,希望下次在和暖的春日駕車遊路環時能聽到你們有更高質素的電台廣告面世。

 

 

 

 

 

 

 

 

土地處理手法毫無人性化

梨花

在紅街市旁有著一片小小的土地,上面有幾檔特色凳仔咖啡檔,也有數十年老字號的餅家等,一直以來在煩囂的都市中,成為街坊們的一片淨土,老街坊們每天在此聚頭,閒話家常,主婦們到來買幾件餅回去給家人享用,這樣的日子,平平淡淡地轉眼便過了數十年。忽然間,冒出了一個和平佔有的說法,然後各個陪伴街坊度過數十年歲月的檔口便被地產商瞬間夷為平地。

這樣的收回土地方法,又令人聯想起早前發生的九澳收地事件,政府堅持不承認紗紙契的立場,派員強行收回九澳有關土地,遭到村民激烈對抗,造成官民對立的情況日漸嚴重。

根據資料顯示,桃花岡土地早於近百年前被登記為私人土地,後來地產商人丁某欲購買該地,但不知何種原因,他只具有預約買受人的地位,而沒有真正的去做契,後來丁某以六千多萬將土地「賣」給羅姓商人,最終引致今天的風波。

在此並不是希望要與各位讀者討論法律問題,又或者是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過程中有沒有在細節上出現問題。筆者在意的,是這兩件事中,政府與發展商所採用的態度,實在毫無人性化可言。

雖然土地不屬於桃花岡檔主,在法律上他們是有權去收回這些土地,但是檔主們都已經在這片小小土地上生活了數十年,即便是有權收回土地,禮貌上、道理上、情義上,是否應該好好與村民和檔主坐下來好好談一下,詳細安排好收地的細節,以及對他們發放賠償/恩卹金,作為要他們(被迫)離開土生土長生活數十年的地方的一些補償呢?此外,桃花岡屬於澳門的一種特有現象,講究保育的澳門文化當局,竟沒有以保護本地文化為由想方設法對桃花岡加以保護,還放任不理,任由發展商對本澳獨有街坊文化的重要展示區肆意破壞。要知道今天的事物會成為明天的歷史,如果我們不對本土文化加以保護,只顧保護入選了世遺的景點,那麼還有甚麼保育可言?

有關九澳的土地事件,其實歸根究底就是紗紙契的問題,要知道紗紙契為社會帶來種種問題,其實首先是政府與民間的態度不同,雙方爭持不下,由於村民們沒有法律上的合法地位,故政府將之視為非法佔用國家土地處理,動軏便大隊人馬的「拆遷」,摧毀村民的家園。事後還會發出新聞稿堂而皇之地展示自己的「政績」。在官民矛盾日益加深的今天,這無疑是為此種矛盾火上加油,越燒越烈。另一方面,由於建在紗紙契上的建築物,無法取得工程准照,那怕出現嚴重的建築、結構問題,也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由合資格的承建商進行維修,一旦動工便會驚動政府,繼而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其實除了以強硬手段收回土地,政府可以更加合法合情合理的方式處理紗紙契土地,畢竟合法與否也好,這些人已在該土地住上幾十年,甚至已經歷了幾代人,現在因法律問題便貿然強行清拆,未免顯得政府太過心硬,此等施政亦與崔世安上台後提出的「陽光政府,科學施政」背道而馳,究竟是他的下屬沒有顧及到這點,還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筆者不得而知。政府每年花大筆金錢在政府的顧問工作上,何不邀請獨立而富有經驗的顧問公司、專業人士、社會人士、路環村民等對於紗紙契問題集思廣益,提出意見,收集好的意見加以採納呢?其實政府介意的是「非法佔地」的問題,而這問題其實可以一個較簡單的方法解決。何不藉修改《土地法》作為契機,將該等紗紙契土地全面收回所有權,但以特別的制度租賃又或批給予持紗紙契的人士,這樣便可以一個柔軟一點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動一刀一槍便可解決事件。

 

 

 

 

 

 

補習成風

卓靈

不論在街上隨處仰望,還是嘆茶時打開報章,都會發覺近年來補習社、教育中心等的廣告數目不斷增加。新一代的家庭很多都會把子女送到補習社。但究竟有沒有這個需要?

補習社的原意是為一些成績較不理想的學童提供一個課後補習的地方,透過補習老師對課堂內容的再度詮釋,指導學生做功課等,令學童成績能得以改善。但現在由於新一代家庭大多為雙職,家長無暇照顧子女,故一般都會把子女送到這些補習社,一方面好使子女有人照顧,另一方面因為有補習老師的幫忙,令他們不用在辛勤工作一天後仍要花時間在子女的學業上。不少人看準這個機會,補習社便如雨後春荀般遍地開花。但究竟是否真的達到理想的效果呢?

教育並不是單靠填鴨式地把資訊硬塞給學童就能做到,而是應訓練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但礙於應試文化和補習文化,只有令學童拿到好成績的才能讓他有光明的前途,在一片「向錢看」的風氣影響下,補習社便淪為把學生訓練為應試/做功課機器的工場。補習導師只會教導學生怎樣做功課,甚至教他們怎樣「貼試題」,而不會訓練其思考能力,不會介紹不同範疇的知識,久而久之為社會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的機器。

其次,補習社師資良莠不齊,他們大多是沒有受過專業教育訓練,只有大學生甚至中學生水平的「補習姐姐/哥哥」。他們可能對一般小學到中學的功課游刃有餘,但卻未必對引導學生思維有太多認知。在正統學校中,老師均曾接受教育學的訓練,相對來說比較懂得怎去教學生。而「補習姐姐/哥哥」只是一份兼職,其水平根本無從稽考,作為家長,你真的放心把子女交到他們手上嗎?

除了補習社,現在也出現很多不同類型的教育中心,從英文、會計、數學、到音樂、舞蹈,一應俱全。除了應試文化外,家庭為提升子女的競爭力,或多或小都希望他們可有一技之長,教育中心便應運而生,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急切,故一口氣為子女報上多個不同的班,希望子女能多學一點。但這樣使學生的時間表堆得密密麻麻,統統被上學、補習、興趣班填滿了。學童沒有真正的課外活動,因為所有活動都是父母安排的,都是「課」,無論校外校內都是上課,這樣的童年有快樂嗎?

教育中心另一主打就是各大專院校的入學試精讀班,業界看準學生希望一擊即中入讀心儀學校的心理,開前考試精讀班。甚麼澳大入學試進修班、旅院面試英語班比比皆是。這些不是教育,只是商品而已。

莘莘學子,以及眠乾睡濕的家長,都只是失敗的教育制度以及應試文化之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