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廣州白雲區遇強龍捲風五死卅多傷
  • 廣西賀州招商會冀推聯遊發展
  • 煙花攝影及繪畫比賽共頒77個獎項
  • 王滬寧在京會見國民黨立委參訪團
  • 據報英或派軍助加沙地面物資運輸
  • 湯姆斯盃:國家隊首戰五場大勝澳洲
  • 【歷時四小時十五分】黃少澤:水晶魚演習達預期效果
  • “水晶魚2024”模擬多項颱風事故
  • 參展商:旅博會促進業界生意洽談
  • 旅博會講座宣介外遊領事保護知識
  • 港珠澳大橋出入境車輛破一千萬輛次
  • 東風著陸場完成神十七搜救回收演練
  • 【水晶魚演習】模擬山體滑坡 警犬助尋被埋人士
  • 閱讀日創作比賽冀推學生閱讀氛圍
  • 廣州局部地區出現龍捲風下冰雹
  • “正露丸”製藥商疑偽造數據 遭勒令停產
  • 2023經屋申請逾5千8份齊文件
  • 巴坡沙體育中心游泳池恢復開放
  • 無人機足球賽冀增科技創新意識
  • 煙花匯演攝影繪畫比賽頒77獎項

<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weight: 700"> <img border="0" src="../images/d.gif" width="12" height="12"></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1pt">&nbsp;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pt" lang="zh-tw">濠話坊<font style="font-size: 11">:

2014-01-12 00:00
文傑

最近一套名為《輪盤》的電影將於永樂戲院上映,該片由新加坡導演林毅煒執導,他早年來澳生活,及後以澳門為背景拍攝該齣電影,先後於新加坡及日本多個城市放映。現在終於有機會重臨故事取景地澳門放映,自然意義非凡。

其實本土不乏有志於文化產業的年輕人,只要本地機構多加支持,相信也能逐漸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就以電影為例,文化中心每年舉辦的錄像展,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證明有意投身電影的年輕人為數不少,但由於資源有限,沒有投資者願意投資一部屬於澳門的長片,故大家只能以短片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因為本地院線很少機會讓本地作品上映,一般市民大眾看的都是主流的香港、內地以及歐美電影,所以對本地電影的支持力度一直不足。今次永樂戲院放映《輪盤》,是少數有誠意支持本地作品的舉動,值得讚揚。但長遠而言,戲院有沒有條件安排本地作品上映?即使是較冷清的早場也沒關係,起碼提供了平台讓本地愛好者一展所長,與觀眾分享作品。這些支持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些行動慢慢就會培養出本地的電影人才以及本地電影文化,戲院老闆們值得考慮一下,而政府也能提供相關的協助,比如在相關戲院的牌照條款中要求騰出一定比例的放映時間予本地作品,又或在文化中心小劇院多安排本地電影專場。

視覺藝術方面,政府每年都有相關的年展,但其實視覺藝術可以多方面融入社區,增加市民大眾對他們以及其作品的認識。例如早前在營地大街藝墟便讓藝人從事塗鴉創作,獲得正面評價。政府也可以多考慮在一些廢置的地盤圍板又或圍牆,給予視覺藝術工作者一個塗鴉的空間,這樣不僅以低成本就可令整個小城充滿藝術氣息,同時也可提供充足的空間予藝術工作者分享作品及展示才能。六大博企旗下有不少商場、酒店,其實也可以支持本地創作,例如以新口岸某酒店為例,除開辦藝廊引入高端畫作外,更於不同的走廊懸掛本地作品。此風實應吹遍六間博企,若果每家酒店都起用本地的藝術品裝飾商場、走廊、房間的話,遊客來到澳門,將會被濃濃的本地藝術氣息包圍,更甚者可以發展藝術旅遊,讓每家酒店都有獨特的藝術氣息,成為理想的遊客居停。

時裝方面,本地設計師開設自家品牌的情況越多可見,其實也可從多方面支持。例如澳門每年均有不少大型活動,例如剛過去的除夕倒數晚會等,政府以致各大酒店均邀請到不少藝人出席,其實大可以在這些場合,邀請他們穿著澳門品牌的服裝,這樣便可以獲得極佳的宣傳效果。又例如澳門每年都會派隊到世界各地參與不同的賽事,也可以交由澳門品牌輪流為他們設計隊服,尤其是每年出戰各項運動賽事的澳門隊,更可將澳門品牌的服裝推廣到世界各地。

至於手工作業方面,某些藝術團體自發製作一些手工精美的產品,如散銀包、筆袋等,如果能加以量產,在各精品店、禮品店以實惠的價格作優惠式的推廣,再加上政府將之納入為致送紀念品的其中一個範疇,在適當時候跟場合,用作送贈予外賓的小禮品。

本地設計的卡通人物,政府可以參考鄰埠「麥兜」的處理手法,政府在賣公益廣告時不妨考慮以本地設計的卡通人物作主角,製作一系列平面及影視廣告,又可以利用該等卡通人物為政府的不同告示作設計,例如禁止吐痰、亂拋垃圾罰款、嚴禁吸煙等的公告,讓卡通人物隨著告示傳遍澳門,都是一個極佳的宣傳方法。

其實宣傳方法、政府以致博企的支持方法與力度可以層出不窮,但最緊要的還是本地藝術工作者首先要對自己的創作、產品的質素有所提升,因為最終吸引人的是產品本身,如果產品本身質素不佳,即使政府、博企以及民間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消費者仍然會對這些欠缺質素的產品提不起興趣。願與各位藝術工作者共勉之。

 

 

十面霾伏

煙雨

入冬以來,多次驅車遊走兩條跨海大橋,都會碰到前方白茫茫仙境一片,看不見氹仔對岸的景況。廣東省近年多受霧霾天氣困擾,位於廣東省最南端的澳門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其實霧霾天氣在澳門已存在多年,從前氣象台所報的「煙霞」,實情大多數都是指這種霧霾天氣,不過以前程度還沒有現在的這般嚴重罷了。

中國早已一躍成為「世界工廠」,世界上不少廠牌多年來紛紛前往中國設廠,而外商設廠大多以沿岸地區作為切入點,慢慢的伸展到內陸地區。所以沿岸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但同時又因為工廠過度開發,漠視對自然環境的傷害和對環境的保育,致使這些地區的水資源污染嚴重,又因為工廠排放過度,令到霧霾天氣席捲全國。

霧霾天氣,可以說是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面鏡子。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下,自鄧小平主政後,提出要改革開放令經濟得以發展,隨即引發市場經濟「姓資姓社」的爭論,顯然海歸回來的鄧老具有不俗的政治智慧,他一方面用「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理論解決「姓資姓社」的爭端,另一方面積極大力發展經濟,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而在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樁所謂政治風波後,中國政府更是更加前所未有地積極發展經濟來掩蓋政治、社會、民生等種種問題。直至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一躍成為經濟強國。

雖然在經濟量上,中國今天是成為了一個強國,光看表面和聽一大堆所謂「引以自豪」的數字,不少國人都以為我們現在真正能做到「超英趕美」了,但事實上又是否如此呢?在表面風光的背後是否潛在一些殺機?

在經濟上,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似乎現今世界沒有甚麼國家可以超越,但請記住,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否真的向好,是否真的健全,並不只是看經濟的總量,經濟結構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指標。眾所週知,中國近年來有「世界工廠」之稱,由日用品、衣物、玩具以至電腦及智能手機,世界各國統統以中國作為其產品製造基地,各式各樣印有「中國製造」字樣的產品風行全球,連蘋果教主喬布斯引以為傲的傑作「上帝手機」iPhone,後面也寫著「組裝於中國」的字樣,可以見到「世界工廠」的影響力。但被稱為「工廠」,意味著這只是一個製造產品的機構,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工業為主,而且技術含量低,所謂技術含量低不是指其只製造低技術的產品,工廠一般只是負責製造,研發方面則交由其他部門負責,中國正面對此一情況,只管製造,各國各大企業的研發部卻留在其本部進行。故在中國上研發之風並不盛行,反而複製抄襲山寨之風則吹遍全國,甚至出現如「山寨街」般荒謬之極的現象。勞動密集的工業也為中國帶來巨量的碳排放,而由於工業的需要,中國的各方資源如水、煤等資源被大量利用,同時引起嚴重的污染問題。可以說,「世界工廠」的建立與運作,是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以及環境污染作為成本。中國的環境污染日漸嚴重,終有一日無法承受;而另一方面美國等國際市場不斷以各式各樣的措施試圖令人民幣升值,「世界工廠」賴以運作的成本優勢也日益面臨挑戰。

在產業分佈方面,發達國家和地區普遍是以第三產業為主導,中國領土上公認的國際化大都會香港,其第三產業更是佔了產業總量的九成以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達水平與其第三產業所佔的水平是有一定的關係。反觀今天中國,第一與第二產業仍然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就是說我們今天只是經濟總量上達到世界第二位,但經濟結構卻是十分的不完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脆弱。中國經濟發展正如前所述,十分依賴勞動密集型的工業,另一方面這些勞動密集型工業所生產的產品大多都是向外傾銷,即是說中國現在整個經濟大環境是依賴第二產業以及大量出口,雖然這樣會帶來可觀的外匯,但同時也潛藏了經濟危機,一旦東南亞國家以其更優惠的土地優勢以及更廉價的勞動力來與中國抗衡,再加上歐美國家將「工廠」地位慢慢轉移時,中國便會因為其產業結構而帶來危機,甚至陷入了無可翻身之地。這樣中國千千萬萬的廠商,以及在其打工的上億萬民工生計便會出現問題,嚴重的社會問題一觸即發。中國的產業結構問題不只是影響其經濟總量,還一系列地影響到中國的社會與民生。

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霧霾,不止籠罩著環境,也籠罩著整個中國的前途與命運。經濟發展的深化,有賴於政制上的改革與發展。現今中國的政制發展正遇上了瓶頸,正如前總理溫家寶所言,再不進行政制改革,將會是死路一條。中國前路茫茫,霧霾一片,要想走出這條死路,那就必然要進行政制改革。

但觀乎習近平上台以來,政治路線越發左傾,除了下令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大肆進行所謂愛國(愛黨)宣傳外,更於早前舉行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中提到要加強網絡言論監控,成立相關小組,並親自擔任組長一職。他的風格路線,與之前較溫和開放的胡溫新政似乎越走越遠,中國前路,仍然十面霾伏。

 

 

 

香港政改須以澳為鑑

非凡

香港早前啟動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以及2016年立法會選舉辦法的公眾諮詢,政府啟動強大宣傳機器,不斷強調在基本法基礎上討論。其實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澳門,早於2012年便已確立所謂「加二加二加一百」的「主流方案」,當中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強大執政聯盟獲取「意見」的方法,可謂前車可鑑,絕對值得香港方面參考。

首先,在《基本法》的基礎上討論,是否就代表必然不能修改《基本法》的任何一個規定?法律是一個特定時期的產物,當其已經不合時宜,就會有修改的必要。香港《基本法》制定至今已逾二十年,當中所構想的情況已經與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的香港相距甚遠,如果仍然完全適用,又有何修改必要?況且討論是各方意見的表達,為何一定要在《基本法》的基礎上討論?如果《基本法》是神聖不可侵犯,萬萬不能修改的,那第一百五十九條有關修改基本法的規定,寫出來做甚麼?如果憲制性法律是那麼的神聖不可侵犯,請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數次修改憲法又是為了甚麼?

其次,政府多次強調要在《基本法》基礎上討論,動機明顯不過,就是要排除一切親政府及中央心目中方案以外的一切構想,以提名委員會作為行政長官參選的必然門檻,然後便不停的討論那個非常別扭的詞語︰「廣泛代表性」。不論是政府的說法,抑或是民間的聲音,都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有權選舉的人數增多,因為能投票的人來自更多的界別,代表性更為廣浹,於是這場選舉也就「更為」民主了。故不少聲音都提出政制發展應循序漸進,逐步增加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委員、提名委員會的委員,吸納更多不同界別人士參與,從而令其有更廣泛代表性。其實這是對民主認識不足而引致的錯誤觀念。普選除了是每個擁有選舉權的國民都有權一人一票地選出統治者外,更加重要的是每個合資格參選的人都可以有相同的參選資格以及門檻。如果設提名委員會,那豈不是仍然設限,並不符合普選的概念與原則。民主社會不單是只有普選,更需配合一系列的權力制衡機制、新聞自由及媒體監督、自由、人權、法治等等。民間有聲音提出公民提名,以及政黨提名,其實這些都是其他民主國家常用的提名方式。只不過多重標準是中共政權的慣用手段,換個概念就叫「搬龍門」,哪一個說法、概念對他們的統治有利,他們就搬往哪裡。例如澳門早前訂立二十三條時,諮詢文件就清晰地比對了多個國家關於國家安全的相關規定。但就政改方面,由於其他較先進的民主國家根本就沒有中共所需要的假民主方案,又不便引進較落後或專制國家的規定,於是便發展出一套「符合國情」型的論調,「廣泛代表性」便是一例。持這種觀點的人正正就是認為只要能投票的人增多,民主性也就多了,代表性更廣泛了,其實增加選委會人數,恰恰是政制發展的倒退,因為增加人數並不代表其代表性更為廣泛更民主,反而是擴大了小圈子,令既得利益者的數目上升,最終成本也會轉嫁到社會。

雖然泛民主派的聲音和力量比起澳門民主派要來得大,人數和政黨也比較多,但卻相對鬆散,真普選聯盟公布行政長官選舉「三軌制」方案,包括公民提名、政黨提名及提名委員會提名,任何參選人可循任何一個提名途徑成為候選人。公民提名要求參選人取得百分之一登記選民具名支持;政黨提名則要求政黨於最近一次立法會直接選舉中取得百分之五或以上的有效得票。除非參選人不符合法律就候選人的明文要求(如須年滿四十周歲、沒有外國居留權等),否則提名委員會須確認由公民提名或政黨提名取得候選資格的參選人;提名委員會不能因「愛國愛港」、「與中央政府對抗」等政治審查而拒絕確認。民主黨卻另開記者會,指三者「並非互相綑綁,亦非缺一不可」,明顯與真普聯的方案不同。其實民主黨自走入中聯辦一刻起,已經逐步「出賣」港人。正所謂「有得入閘屎都食」,在上一次「起錨」中,全因民主黨「倒戈」而獲得通過,今次政改他們又提出所謂「並非互相綑鄉,亦非缺一不可」,明顯就是為提名委員會鋪路。郝鐵川更於日前放話,指若香港出現動亂,將會宣布香港進入緊急狀態,其實明眼人都會知道這是衝著「佔領中環」而來。

澳門「成功」為廿三條立法,「主流民意」的「加二加二加一百」方案也寫進了政制發展,香港人若果真的希望有真普選,爭取真民主的話,便應引澳門為鑑,以上種種跡象都說明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又再次調配各方力量發功,如果大家再不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的話,很可能又會造成普選的流局。十年多前五十萬人怒吼,叫停了廿三條立法,今次政改香港人也應站出來好好的表達,不要讓強權凌駕於人民意志之上。

 

 

 

 

 

支持本地創作

文傑

最近一套名為《輪盤》的電影將於永樂戲院上映,該片由新加坡導演林毅煒執導,他早年來澳生活,及後以澳門為背景拍攝該齣電影,先後於新加坡及日本多個城市放映。現在終於有機會重臨故事取景地澳門放映,自然意義非凡。

其實本土不乏有志於文化產業的年輕人,只要本地機構多加支持,相信也能逐漸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就以電影為例,文化中心每年舉辦的錄像展,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證明有意投身電影的年輕人為數不少,但由於資源有限,沒有投資者願意投資一部屬於澳門的長片,故大家只能以短片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因為本地院線很少機會讓本地作品上映,一般市民大眾看的都是主流的香港、內地以及歐美電影,所以對本地電影的支持力度一直不足。今次永樂戲院放映《輪盤》,是少數有誠意支持本地作品的舉動,值得讚揚。但長遠而言,戲院有沒有條件安排本地作品上映?即使是較冷清的早場也沒關係,起碼提供了平台讓本地愛好者一展所長,與觀眾分享作品。這些支持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些行動慢慢就會培養出本地的電影人才以及本地電影文化,戲院老闆們值得考慮一下,而政府也能提供相關的協助,比如在相關戲院的牌照條款中要求騰出一定比例的放映時間予本地作品,又或在文化中心小劇院多安排本地電影專場。

視覺藝術方面,政府每年都有相關的年展,但其實視覺藝術可以多方面融入社區,增加市民大眾對他們以及其作品的認識。例如早前在營地大街藝墟便讓藝人從事塗鴉創作,獲得正面評價。政府也可以多考慮在一些廢置的地盤圍板又或圍牆,給予視覺藝術工作者一個塗鴉的空間,這樣不僅以低成本就可令整個小城充滿藝術氣息,同時也可提供充足的空間予藝術工作者分享作品及展示才能。六大博企旗下有不少商場、酒店,其實也可以支持本地創作,例如以新口岸某酒店為例,除開辦藝廊引入高端畫作外,更於不同的走廊懸掛本地作品。此風實應吹遍六間博企,若果每家酒店都起用本地的藝術品裝飾商場、走廊、房間的話,遊客來到澳門,將會被濃濃的本地藝術氣息包圍,更甚者可以發展藝術旅遊,讓每家酒店都有獨特的藝術氣息,成為理想的遊客居停。

時裝方面,本地設計師開設自家品牌的情況越多可見,其實也可從多方面支持。例如澳門每年均有不少大型活動,例如剛過去的除夕倒數晚會等,政府以致各大酒店均邀請到不少藝人出席,其實大可以在這些場合,邀請他們穿著澳門品牌的服裝,這樣便可以獲得極佳的宣傳效果。又例如澳門每年都會派隊到世界各地參與不同的賽事,也可以交由澳門品牌輪流為他們設計隊服,尤其是每年出戰各項運動賽事的澳門隊,更可將澳門品牌的服裝推廣到世界各地。

至於手工作業方面,某些藝術團體自發製作一些手工精美的產品,如散銀包、筆袋等,如果能加以量產,在各精品店、禮品店以實惠的價格作優惠式的推廣,再加上政府將之納入為致送紀念品的其中一個範疇,在適當時候跟場合,用作送贈予外賓的小禮品。

本地設計的卡通人物,政府可以參考鄰埠「麥兜」的處理手法,政府在賣公益廣告時不妨考慮以本地設計的卡通人物作主角,製作一系列平面及影視廣告,又可以利用該等卡通人物為政府的不同告示作設計,例如禁止吐痰、亂拋垃圾罰款、嚴禁吸煙等的公告,讓卡通人物隨著告示傳遍澳門,都是一個極佳的宣傳方法。

其實宣傳方法、政府以致博企的支持方法與力度可以層出不窮,但最緊要的還是本地藝術工作者首先要對自己的創作、產品的質素有所提升,因為最終吸引人的是產品本身,如果產品本身質素不佳,即使政府、博企以及民間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消費者仍然會對這些欠缺質素的產品提不起興趣。願與各位藝術工作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