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李強:高質量做好支持“兩重”建設
  • 4校25學生感染流感
  • 夏寶龍抵澳展開七日考察調研行程
  • 花地瑪聖像巡遊氣氛濃厚
  • 夏寶龍抵澳展開七日考察調研行程
  • 夏寶龍考察澳門大橋及與行政長官等交流
  •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 港客讚活動吸引
  • 司警偵破蓮峰街傷人案 拘兩越漢
  • 司警明發布蓮峰街嚴重傷人案
  • 【了解本澳社會經濟最新發展】夏寶龍抵澳展開七日考察調研
  • 財政部周五起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
  • 司警籲提防假冒現金分享中心詐騙電話
  • 國安展至今逾5.6萬人次進場
  • 小組會首次討論修改《道路交通法》
  • 中國海警在黃岩島海域舉行救生訓練
  • 雨後現“巨型蝸牛”醫生警告勿觸碰
  • 地接社低於成本接團擬罰五萬至七萬
  • 長者公寓第四季首759單位安排入住
  • 首期社會融和計劃特別援助金本月發放
  • 夏寶龍抵禮賓府出席交流活動

善用再生水

2014-04-06 00:00
北文

在現今水資源日益短缺的社會,積極思考如何節約用水成為各地政府最為急切的問題之一。沖廁和環境用水佔一個城市用水的很大部份,但這兩方面的用水的水質要求相對較低,如能解決不以食水沖廁和灌溉,將能大大節省本澳的用水。事實上使用非食水作沖廁用水並不是甚麼新鮮事,鄰埠香港便已實施用海水沖廁多年,成效顯著。

如果要把海水或污水使用在上述的設施上,則必先從基建入手,首先興建淨化水廠,把海水或污水按嚴格標準淨化成可供使用的水,然後又要重新在全澳門境內鋪設相關水管網,接著還要研究在每幢建築物接入再生水輸入設施,而且由於再生水水質一般較食水為差,對水管的保養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工程聽上去已覺得殊不簡單,單單在高士德重鋪地下水管的工程,已經需時五百天,被稱為「五百天交通黑暗期」,不敢想像當全澳實行再生水沖廁時要進行的工程會令澳門變成甚麼樣子。

另一方面,食水資源日漸短缺,要達到節約用水這一長遠目標,即使是興建淨水廠、鋪設雙供水管網以及日後的維修成本相對龐大,就保護環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而言,都是物有所值的。

政府表示要在澳大橫琴校區和路環石排灣公屋等新城區以先行先試的方式,率先鋪設雙供水管網,使用再生水作為沖廁和綠化用途。在新城區進行先行先試,對整體的影響較少,工程進行相對較為容易,也容易收集到有效的數據和意見反饋,對日後全澳實行再生水使用的計劃有著正面的示範和實驗作用。

對於政府在兩新城區「先行先試」使用再用水作為沖廁和綠化用水,筆者絕對表示歡迎,這也是大勢所趨。但筆者對此又有所感慨,為何這些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構想,在現今才「先行先試」呢?

澳門是一個十分後知後覺的城市,不少在其他大城市一早已建成的大型基建,在澳門現在才開始逐步實行,包括大型地下行車隧道、交通樞紐、輕軌以及現在的再生水。當然,建造這些基建也需要視乎每個城市的發展程度以及需要,但作為政府,制訂政策應該更具前瞻性,應該是在需求日益增大之前已經在制訂相關政策及解決方案,而不是在需求爆炸性增長時才慢慢地來先行先試。

澳門政府「踢一腳、動一下」的態度長期為人所詬病,殖民地時期大概還能以澳葡政府不會落力為澳門建設等藉口自我安慰一下。但隨著澳門回歸後,居民對澳門的歸屬感有所增加,亦開始對政府越來越有要求,甚至會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不停發聲。政府也應加努力想民之所想,用具有前瞻性的思維規劃澳門未來的發展,特別是基建的部分。基建者,基礎建設也,有了好的基礎,城市才能進一步發展。

政府打算實行再生水的使用,再加上輕軌、?仔交通樞紐等建設,都是一些大型的基建,對澳門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希望政府能繼續進行研究,把有利澳門發展的所有基礎建設早日搬上發展藍圖,越早完善基礎設施對發展則越有利。

 

 

 

 

大禮在哪裡?

雨箭

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十年過去,當初的說好的「送大禮」,又有沒有收到呢?

金融業是香港主要產業之一,CEPA當時指可協助香港保險公司加快打入內地市場,創造就業機會。但當時保險公司要打入內地市場,門檻非常高。除其資產須達50億美元外,也需要有30年的經營歷史,入股內地保險公司的比例更不可高於24.9%,並且不能有決策權。而2010年《補充協議8》簽訂後,即使放寬10年以上經驗、年收入逾50萬元的經紀在粵成立獨資公司,為內地保險公司銷售,仍會因內地與香港市場形勢不同,而難以與內地經紀競爭。證券業方面,去年簽訂的《補充協議10》,放寬香港證券業可在廣東、上海、深圳及某些金融試驗區設立全牌照公司,但每個地方只限一個名額。但內地證券公司則可到香港開設子公司。故今香港證券業只申請了11份《證明書》,反觀內地至今已有24間證券公司、6間期貨公司以及22間基金管理公司到香港經營。

「自由行」是CEPA的一個重點,在經濟不景氣的當年,開放旅客來港的確為香港蕭條的市面帶來繁榮的景象,但轉眼十年過去,自由行旅客雖然帶旺了香港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但由於大力發展這兩個行業,致使不少低下階層的市民無法離開其行業從而升級轉型,導致社會向上流動困難。而由於香港是自由港,自由行更帶來熱錢瘋狂炒樓,令香港的地價、樓價、廠房價格大幅?升,直接令「CEPA會令製造業回流」的幢幜成為泡影。而接踵而來的雙非、搶奶粉問題,令只佔整體GDP數個百份點的旅遊業,要社會付出龐大的代價。

CEPA規定,273項香港產品享有零關稅優惠,揚言於2004年能節省高達7.5億元的關稅。但據CEPA十周年所公布的數據所指,截至20139月,經CEPA所節省的關稅只有36億,僅逾預期之半。而到內地經商的港企,只有1851間,佔全港所有企業約千份之五,而當中以運輸物流及分銷佔大多數。高增值行業如會計、證券、保險等總數不足40間。CEPA向香港開放的52個行業中,更有20個從來無人申請。

香港電影曾於整個東南亞叱?一時,現今大陸電影市場逐漸發展,香港這個電影之都本應能於這一個龐大的新興市場中獲利。CEPA當時指出,港產片可以與內地成為合拍片,讓港產片等同國產片的待遇。「待遇」是港產片不受進口配額制度限制,只要通過審查即可於內地影院上映;另外只要三份一的主要演員為內地演員,劇情與內地有關,便可成為「合拍片」,享國產影片待遇。可惜「待遇」未至,「限制」先來。內地對於電影有著嚴格的審查,情色、暴力、政治、靈異等常見題材往往難以獲批。要打進內地市場往往需要「自我審查」,更改劇情。例如靈異片最後必須是南柯一夢,原來世界是沒有鬼的;公安一定是正派角色等等。香港電影成功在於從業員們可以天馬行空,自由創作。在合拍片重重審查的框架下,電影人拍一部電影要想的不是如何引起觀眾共鳴或抒發自己情感,而是想劇情如何才能通過審查。如此制度必然打擊創意工業。2012年,只有3部港產片能在內地上映,票房合共僅兩千兩百萬元。而在內地上映的合拍片則有30部,票房逾25億元。

無論政府與建制派如何將CEPA說成是「送大禮」,數字往往是最中立,最為說話的。看著這些資料與數據,不難明白為何台灣人民會對「服貿」有這麼大的反應。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一切人民雪亮的眼睛自會看見。

 

 

 

 

 

 

推動文化還是文創?

正德

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是哪兩個字?「文化」、「創意」、還是「產業」?

特區政府近年銳意發展文化產業,先以望德堂區為試點,並計劃推出文化創意產業基金,扶持本地文化產業。

政策出台後不久,一些與文化創意相關的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大多打著文化創意、促進、協進會、推廣等等的旗號,成立後部份社團從未見其蹤影,有些社團成立後的確有舉辦活動,但觀其活動仍是政府贊助的居多。

某些社團更建立了不同的藝文社區,作為推動文創的試點,讓不同的藝術團體在裡面辦活動,為社區提供一個較理想的表演場地,也為表演團體提供表演的機會。

一些已成立的舞團、樂團、劇團,也紛紛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音樂會、表演、話劇,也催生了不少合作的火花,例如近期有團體亦連續兩年舉辦音樂劇,抒發本土情懷。

如果你是一位熱愛藝術的觀眾,應該不難發現澳門現在整天到晚都是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藝術演出,可謂全年無休,每逢周末假日更是各大藝文團體「爭觀眾」、「爭主禮嘉賓」的重要日子。澳門的藝術活動可謂精彩非凡,遍地開花。

大家有沒有留意,上述絕大部份的藝術活動,都是社團舉辦,即使偶有收取門票的演出,亦屬象徵性質。資金絕大部份來源仍然是政府或各私人機構團體資助,又或自資演出。

誠如文首所言,「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到底是甚麼?這些演出,資源投入巨大,但回報極小,套用一句潮話,「要不是政府照顧你們,早就完蛋了」。這樣的說法看似偏激,可惜現實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支持舉辦這些活動,根本沒有這種藝術處處的景象出現。

所以問題的答案,最重要的兩個字,是「產業」,整幫人每天嚷著要搞文化,推動文創,但忽視政府希望推動的,是文化創意產業。產業的定義多種多樣,粗略統計有︰產業是由一群提供類似且可相互代替的產品或服務之公司所組成的;產業就是市場,即供給和需求雙方,在從事買賣交易某種產行為的團體;產業就是一群生產相同、或類似的產品,而且具有高度替代性產品,來銷售給顧客的廠商;產業通常指從事製造的行業,也就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獨立部門單位,而且是以場所為單位以作為行業分類的基礎;依需求面而言:一群生產具有相互密切競爭關係的企業群。若依供給面而言:凡是採用類似生產技術之廠商群;產業是指正在從事類似經營活動的一群企業總稱等等。如果一言概之,產業就是希望可以賺錢。政府推動文創產業發展,不就是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其中一項政策嗎?

現在澳門絕大部份的文化活動,仍然是政府資助為主,即使某些活動收取門票,仍不可達致自負盈虧的地步。那些成立了一大堆的文創促進團體,要明白一個道理,要推動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的是一群業界,一群真正以此從事商業活動的業界,以商業的角度營運,而不是單靠向政府申請資助。政府在基建上、政策上的支持非常重要,但並非要像現在般「包生仔」地支持每一個項目。如果這些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不能自負盈虧,要依靠政府大力支持才能舉辦,他們很應該檢討一下,他們在搞的是「文化創意」還是「產業」。

 

 

 

 

 

 

內地旅客公民素質仍須努力

風刀

自由行旅客屢創新高,香港與澳門已經成為內地旅客其中一個炙手可熱的旅遊熱點,香港的購物天堂,澳門的歷史名勝,休閒娛樂都是吸引旅客到來的主要原因。我們在接待這麼多的旅客的情況下,究竟有沒有可能除了提供服務以外,為他們上一課,為提升內地旅客公民素質出一分力呢?

內地自由行旅客來到港澳,其實不應只是享受到購物、娛樂等各方面的樂趣,又或是我們所提供的優質服務,我們更應藉此機會,讓內地旅客在港澳旅遊時,能把一些好的經驗學回去,這樣對他們個人、家庭以至我們國家都有莫大的裨益。

首先說說常為人詬病的排隊問題,常聽到很多人投訴不少內地遊客都不太喜愛排隊,遇到長長的人龍時總是想盡辦法尖隊,這某程度上當然要歸究於內地公民教育力度不足,試想一下,在內地很大部份情況下無論是乘公車還是在政府辦手續,一切一切也好,乖乖排隊的話只會養一些無禮的人搶佔了先機,故群眾為求自保,在社會上能爭有一席生存之地,慢慢養成這種本能,亦令他們有一部份人不懂自覺排隊遵守規則秩序,這某程度上也是由於內地的社會環境所致。眾所周知香港是著名的「排隊城市」,無論是買快餐、超市付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等,由於大家都自覺遵守規矩無一越雷池半步,故即使不習慣排隊的內地旅客也會乖乖地跟著筆直的人龍排隊。

亂扔垃圾的現象雖然在全世界所有地方都不能百份之一百地完全避免,但筆者敢說港澳已算是很不錯,街上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垃圾,人們大多都自覺地遵守規則。大家如果走在內地某些街道,經常都會見到垃圾堆處處,就連港澳人回到內地,即使平時會乖乖地把垃圾扔進垃圾桶,也會因為看到滿街都是垃圾堆而把手上的垃圾順手地扔進堆裡,更何況是某部份生活在這些環境的內地同胞們?但即使他們來到港澳旅遊也未見到港澳街道上的垃圾量因此增加很多,一方面我們要感謝掃街工人辛勤的付出,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由於港澳在街道上設置的垃圾桶密度較高,令行人們都會不偷懶把垃圾拿到垃圾桶才丟棄。

此外,「五.一」及「十.一」等的內地長假期,在澳門也是遊行示威表達訴求的人士常常選用的「良辰吉日」,遊行人士選定的遊行路線或多或少都會經過一些有遊人出現的地區,不少內地遊客看見遊行示威都會駐足觀看,一方面可能因為內地幾乎沒有類似的表達意願活動,另一方面可能也想看看這幫人到底在搞些甚麼等。路上各人看見遊行示威後都會議論紛紛,有些會認為澳門現在這麼好景,又常常派錢,不明白為何還有人不滿要示威;有些則認為這幫人吃飽飯沒事幹出來遊行一下叫囂一下博取大家的注意罷了;而有些人,看著這等情景便會在心中反覆思量,當中某些遊客在接受訪問時也提到這樣向政府表達意願在內地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甚至有遊客表示知道澳門在這些時間都會有遊行示威,專程過來旅遊順道看看,也表示是「六.四燭光晚會」的常客。因為只有港澳才有這麼一個敢言的社會。

雖然每年來澳的內地遊客成千上萬,但畢竟對比起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筆者所希望的,並不是全中國人都到來港澳把好的東西學回去,筆者希望的是,到澳門旅遊的內地旅客們,不僅是來享受、娛樂、休閒,而是能將港澳一些較為好的東西學習起來,存於心中,就像種籽一般。希望他們回到自己的地方後,這些種籽能落地生根、發芽生長,並能影響身邊的一些人,對推動內地公民素質能起那麼一丁點兒的作用,從而帶來更多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