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賈利安回覆陳明金書面質詢稱 政府訂短中長期計劃改善水浸

2014-05-24 00:00
 【特訊】土地工務運輸局局長賈利安對陳明金議員的書面質詢作如下答覆。
 他指出,隨著近年天氣變化,預料發生極端天氣的機會將會增加,面對暴雨的影響不容忽視,且因應本澳城市的急速發展,政府就有效紓緩水浸問題訂定了短、中長期改善計劃。
 短期方面,工務部門已在本澳多個地點增設八個水位及氣象監測站,分佈於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新增監測站除可監測水位外,亦增設氣溫、濕度、風向、風速和降雨量等功能,加強訊息發佈;同時,因應需要有序地對下水道進行擴容,以加大渠網的排放量,二0一三年已先後完成賈伯樂提督街下水道工程及氹仔體育路下水道工程,分別紓緩賈伯樂提督街附近及地堡街一帶的排水壓力;此外,氹仔柯納大馬路至東亞運大馬路的下水道擴容工程亦已完成,區內排水能力得以進一步改善。
 為解決內港區的水患問題,特區政府委託了專業水利科研單位進行研究,制定具針對性的短中長期的水患整治方案。當中的短期措施會按照「見縫施堵、防洪排澇」的原則,透過澳門內港碼頭臨時防洪工程,包括加強建築物外牆防水能力、加高防洪牆及封閉缺口,設置弧形路拱、安裝防水閘等,以緩解水患。
 澳門內港碼頭臨時防洪工程分三期施工:第一期工程的施工範圍為二十二A號碼頭至三十四號碼頭,當中作為工程試點項目的二十六號及二十八號碼頭工程已於二0一三年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的施工範圍為六C號碼頭至二十一號碼頭,第三期工程的施工範圍則為五號碼頭至六B號碼頭。而中長期方案,則需要綜合考慮內港區的城市規劃、交通、客貨運、漁業、衛生、營商環境、歷史文化及區域合作等問題。政府將會進一步深入研究,結合新城規劃、舊區重整、交通配套及輕軌等項目,制定長遠的內港水患整治措施,減輕水浸現象對居民帶來的影響。
 現時,特區政府對於渠網工作是有具體分工的。工務部門主要負責公共下水道的建造、擴建和改建等工作;民政總署則主要負責維修、保養、清潔、監察公共排水網和相關運動設備。民政總署作為公共渠道管理部門,為保持排水系統的正常運作,持續開展巡查、清沙及修理等多項預防及維修工作。除日常定期為排水渠及下水道進行功能性和結構性檢查外,更在雨季前和雨季期間增加檢查頻率,務求查找問題並盡快進行維修,同時,配合工務部門的緩解水浸計劃,在水浸頻率較高的地區檢視下水道的容量,按需要有序擴容,提升渠網排洪能力,尤其在雨季期間會優先對低窪地區和水浸黑點作下水道疏通工作,包括澳門半島的下環、內港、新馬路、沙梨頭、提督馬路高士德、新橋、台山和關閘,氹仔的舊城區、奧林匹克大馬路、柯維納馬路、廣東大馬路、佛山街,以及路環的舊城區、田畔街、石排灣馬路、九澳高頂馬路等。
 為持續強化下水道管網的排水能力、工務部門在中長期方面將會於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陸續落實多個下水道的工程,包括鄰近海灣南街下水道重整工程、路環小賽車場西側下水道改善工程、城市日大馬路以南附近的明渠工程、賈伯樂提督街下水道的第二期工程、盧伯德圓形地下水道工程、盧廉若馬路雨水下水道工程及重整廣東大馬路下水道工程等,對於公共渠網改善方面,民政總署正建造氹仔奧林匹克馬路與黑橋街交匯處的公共雨水管理,並計劃分別於內港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和筷子基北灣建造新雨水泵站,加大排放內港區和新橋區雨水的能力。
 在總結及分析近年暴雨的情況,考慮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已展開了氹仔改善雨水排水系統及改善澳門半島排水系統研究,稍後亦將啟動路環下水道研究
工作,就未來對全澳下水道管網進行評估,有序開展擴容和分流工程,以應對天氣變化,配合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民政總署亦會加強各項維護工作,保持公共渠網的正常運作,更會透過調整、優化渠務工作的人力分配,外判雨水井清理工作等措施,逐步提升清理雨水下水道管網之效率。
 陳明金在書面質詢中指出:澳門水浸困擾居民多年,雖然按照政府的統計,經過多年的治理,水浸黑點有所減少,但是,去年五月三次大水浸,除新橋、內港等傳統黑點例牌出事外,不少新的水浸黑點相繼出現,澳門部分地區幾成澤國,居民損失慘重。
 內港治水,施政方針幾乎年年都提,二0一一年成立了「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二0一二年制訂了短、中、長期整治方案,短期措施會開展「澳門內港碼頭臨時防洪工程」,以見縫施堵的方式,按各個碼頭及堤岸的不同情況,加裝閥門、擋水墻等,加強內港岸線的防洪作用;然而,直到二0一三年七月始展開二十六號及二十八號碼頭第一期的臨時防洪工程,計劃建造一道標高約二點三米的擋水墻工程未見開展,可見短期措施才剛剛起步。內港居民恐怕今年雨季來臨,仍然只能望天打卦。至於何時會有中長期的治水措施,徹底解決該區的水浸隱患,也還止於紙上談兵。
 至於去年的水浸重災區——氹仔舊城區、輕軌沿線及石排灣公屋周邊,反映出離島區部分公共雨水管道排洪能力不足,為此,民署提出了擴容、分流、完善渠網等措施。但由民署網站可知,當局只進行了部分的渠道及道路工程,不少防洪及公共排水系統工程仍屬「將建工程」,未知具體何時開展。
 地下渠網被喻為城市的良心,隨著高樓大廈不斷林立,城市面貌日益光鮮,地下渠網卻未必能以同樣的速度發展。水浸的根源在於城市開發建設的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管理者「重地表、輕地下」缺乏遠見。作為以民為本的政府,面對一次次的水浸場景,應該要認真吸取教訓,對於傳統水浸黑點,應該下決心迅速治理,對於新區的發展,與其事後修修補補,不如提前規劃,未雨綢繆,完善地下排水等配套設施建設,為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生活環境。
 為此,他提出如下質詢:
 一、水浸問題舊問題未完全解決,新問題又出來。當局是否掌握各個水浸黑點或公佈予社會,以備雨季來臨時,政府和市民提前做好防禦工作?
 二、水浸治理是長期工程,需要「好天斬埋落雨柴」。眼見一些短期臨時措施落實進程滯後於預期,中、長期措施又不見出台,社會將問題歸責於跨部門工作不協調,互相推諉,特別是工務部門和民署之間。就澳門各區的水浸治理,工務部門、民署之間的責任如何劃分?又如何配合?
 三、去年,政府提出加強內港岸線的防洪作用,以抵禦十年一遇的洪水為目標,但有關工程至今似乎並未展開。同時,結合其他水浸黑點的情況,政府有何整治澳門水浸的整體規劃以及具體的落實時間表?◇

華僑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