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群力智庫建議設定不同組別分配比例 免有公屋申請者「一味陪跑」

2014-10-05 00:00

【特訊】近年私人樓宇市場不斷乾升,遠遠超過市民的購買能力,市民大都把住屋期望轉移至經屋上。惟新經屋法實施未到三年,坊間就「鋪鋪清隊」、「非核心、單身陪跑」的分配次序、「引起恐慌性需求」等惹來熱議。當局現正就《經濟房屋法》進行檢討,就此,群力智庫中心建議當局提高公屋在整體房屋數量中的佔有比例,並重新檢討「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原則;在現時經濟房屋申請的「評分排序」制度上,建議改變現時先審查後抽籤的方式,設定不同組別的分配比例,讓每個組別的申請者有均衡參與的機會,免出現申請者一味陪跑之現象。

諮詢文本提及應否改變現行「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政策。該中心認為,社會房屋實屬福利性質,以照顧弱勢群體為目標,觀看早前兩次的經屋申請,其中一次超額認購十倍,另一次則超額廿倍。由此可見,社會對經屋的需求龐大,政府不容忽視,應藉是次檢討重新思考目前的「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房策孰主孰次,並因應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放寬社屋申請入住條件,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弱勢及夾心階層。

提高公屋在整體房屋數量中的佔有比例

在私人樓宇與公屋樓宇比例上,當局應有明確的科學數據規劃。現時澳門的公屋比例比其他國家地區低,住宅單位約廿二萬,私人房屋佔八成,只約二成住戶居住在公共房屋。因此,政府在制訂長遠人口政策時,應清晰制訂完整的房屋政策規劃,合理界定公屋與私樓比例,使公屋比例達到整體房屋數量的三成或四成。

至於經屋申請的「評分排序」制度上,從當局早前兩次之經屋申請可以看到資源錯配之情況極為畸形,上樓者出現一個T1單位一屋六口的情況,沒有上樓者則出現非核心家團及個人申請一味陪跑之現象,恐慌性的申請制造了大量的水份。對此,群力智庫認為有關當局應改變現時先審查後抽籤的方式,改為先抽籤後審查,以及保留已遞交的申請資料,減省擾民的行政程序,修法亦將設定不同組別的分配比例,讓所有申請者有均衡參與的機會。至於可否定期展開經濟房屋的申請並設立輪候名單及輪候期,該中心認為在現時未有穩定的供應量下,提出輪候期有本末倒置之嫌,若有輪候期卻不知上樓期如同向市民製造「假希望」,市民依舊上樓無望,建議當局制訂長遠興建公屋的規劃及時間表,方能推行申請設輪候期制度,以讓居民在自身置業規劃上能更具操作性。

取銷補價制度

至於應否取消經濟房屋申請者收入下限的資格限制,群力智庫認為,本澳可參考香港保留申請比例的綠表制度,讓輪候社屋人士可申請經屋。另,諮詢文本中提及應否取銷轉讓經濟房屋時的補價制度,以免令經濟房屋失去資產增值功能。群力智庫認為,經屋購買者需承擔樓價上升的全部責任,變相懲罰業主補回樓價的上升幅度,有關做法不合理且有違公平,若要調控樓價,政府會否在私樓市場上同樣資產增值稅。該中心認為政府需取銷補價制度,並強調當局面對樓價飆升的責任誰孰,制訂相關措施增加投資者的持有成本,而非把焦點於在經屋轉售上。

總結:社會一直期望特區政府透過增加公共房屋的供應以及勾劃未來房屋市場的整體規劃,為高踞不下的樓價指出方向。然而,政府在經屋的發展和供應上未有清晰規劃,令本澳用家對置業前景添上陰霾,若問題得不到進一步改善,將對特區政府的施政產生更大的怨氣,因此,當局有必要推出實質措施加快私人樓宇興建入則申請,透過收回閒置土地增加供應量,平衡供不應求的情況,解決目前居民對房屋的恐慌性需求。另一方面要多管齊下,採取更加有效措施調控房地產市場,令樓市更健康平穩地發展。

華僑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