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展示非遺精髓厚重文化底蘊 斗門民間藝術大巡遊明上演

2015-03-06 00:00

【記者陳藝珠海報道】珠海市斗門區第二屆市民文化節啟動儀式暨斗門區第十一屆民間藝術大巡遊將在本周六正式上演,十三個巡遊方陣、超過一千人的參演人數,將為市民和遊客展示斗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和珠海厚重的文化底蘊。

本屆民間藝術大巡遊,是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屆,參演人數超過一千人,參演項目二十二個,而往年的人數一般在九百人左右,參演項目也只有十三個。

今年的巡遊路線是從斗門區體育館廣場繞體育館一周後,沿西堤路一路向北抵達全球通休閒廣場後解散,全程約二千七百米,時間是從上午十時開始,到十二時結束。

據了解,參加此次巡遊的方陣有龍隊、皇族祭禮、戲曲飄色、民俗、淇澳端午祈福、醉龍等十三個方陣,其中龍隊方陣表演人數達二百人,是陣容最大的方陣。最後壓軸的舞獅方陣的醒獅達三十頭,數量也創歷年來之最。在巡遊方陣列表中,水上婚嫁、乾務飄色、裝泥魚、鑼鼓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將傾情演出,其中水上婚嫁和裝泥魚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乾務飄色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本屆藝術巡遊中,除了斗門區的井岸鎮、斗門鎮、乾務鎮、蓮洲鎮等傳統隊伍的演出外,金灣區三灶鶴舞、香洲區前山鳳雞舞和高新區淇澳端午祈福的捧場,也讓本屆藝術巡遊活動魅力大增。除了珠海本市多個區的參演外,本屆巡遊隊伍中還將出現中山醉龍、澳門土風舞、哈爾濱東北秧歌等外地元素的參演隊伍參加演出,使得此次巡演更加精彩多元,充滿期待。

斗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介紹,今年民間藝術大巡遊最大的亮點就是「混搭」,龍隊方陣、戲曲飄色方陣、民俗方陣規模龐大,其中龍隊方陣由蓮洲鎮的金、銀龍和兩條火龍,再加上乾務鎮的兩條小龍構成,演員人數共一百七十人,在整個龍隊方陣中,由金、銀龍擔任點睛任務,三種不同類型的龍互相穿插,可謂龍騰霞蔚,氣勢如虹。其中,蓮洲舞火龍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月三十裝路香」中的一項習俗,迄今流傳了二百六十多年歷史。戲曲飄色方陣由戲曲、飄色方陣和一個鑼鼓櫃構成,並且有宮女、大將、小兵,演員人數達一百六十人。斗門民俗方陣由「斗門水上婚嫁」、「裝泥魚」、「竹板山歌」和「佛家拳」民俗內容組合而成。

沈俊校表示,「混搭」是此次巡演最大的難點,同時也是最大的亮點,將不同的節目放在一起表演,這也是第一次對民俗表演進行風格上的創新和突破,場面將更宏大更壯觀,更具層級感和震撼力。

除了對斗門本地民俗進行混搭這一創新之舉外,本次巡演還出現了一些新「外援」。東北秧歌方陣的隊員是由來自哈爾濱的民間藝人和珠海圓夢秧歌藝術團的東北籍藝人組成,將呈現出專業水準極高的雜耍技藝,淋漓盡致地展現東北民俗特色。「東北秧歌、滑輪表演的團隊去年看過斗門的巡演,所以今年他們主動請纓要求參演,這也是珠海民間文化藝術影響力的體現。」沈俊校介紹,戲曲飄色方陣的表演形式採用一大兩小三台飄色和鑼鼓櫃結合,並配以四十名宮女和由十六名大將、四十名小兵組成的戲曲方陣,將各方有機結合,互動表演,形成二維視覺藝術效果,充分展示了斗門區作為中國曲藝之鄉的魅力。

斗門民俗方陣則由「斗門水上婚嫁」、「裝泥魚」、「竹板山歌」和「佛家拳」民俗內容組合而成,演員人數達五十九人。這一方陣的表演形式採用珍珠串的概念,將斗門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方陣展示出來,由水上婚嫁引領各個單位平台,渾然一體又各具特色。據介紹,該方陣最前頭是國家級非遺名錄「斗門水上婚嫁」習俗,花船、新郎、新娘、大衿姐和民歌手在花船上表演祭龍王、拜高堂等場景,水上婚嫁所用的船則為用車改造的花船,花船下還有二十名活潑可愛的小孩子扮演鬧婚角色。

在上午觀賞完具有濃濃年味的藝術大巡遊之後,珠海斗門區旅遊局還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元宵節斗門觀民俗、賞花田、覽風光路線,分別為民俗賞花精緻遊、民俗賞花風情游以及民俗古鎮風光遊。

華僑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