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粵劇在澳門的那些年……

2014-04-21 00:00

粵劇、粵曲,是澳門人喜愛的文化藝術,特別是老一輩的澳門居民,在昔日娛樂不多的年代尤甚,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長輩們最喜愛睇大戲(即粵劇,原稱大戲,又或廣東大戲)。每屆一些傳統節日,例如土地誕、媽祖誕,便有團體聘請香港知名粵劇團,在社區內演出『神功戲』,讓街坊們欣賞到『大鑼大鼓』的粵劇。當年每逢有戲班到社區演粵劇,戲棚內例必爆滿,觀眾不單是長者和成年人,還有眾多小朋友隨父兄輩到來睇大戲,相信不少年過半百的澳門人,也曾到過戲棚睇大戲,『神功戲』成為一般升斗小民的最佳文娛消遣,今天依然,每年至少兩次的『神功戲』,吸引眾多街坊去欣賞。
昔年粵劇經常在戲棚內演出外,不少戲班會在戲院內演粵劇,尤其是一些知名度高的劇團和名伶大老倌,由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不少粵、港名伶都曾來澳門在戲院內演出粵劇,包括紅線女、任劍輝、白雪仙、新馬仔、芳豔芬、譚蘭卿、鳳凰女、梁醒波、林家聲、羅豔卿等等,演出場地多為清平直街的『清平戲院』,當年『清平戲院』以粵劇名伶常到來演出而享盛名,戲院側鄰有一間涼茶舖,所賣的涼茶亦冠以粵劇戲曲名目或名伶的名字作招徠,可見當年粵劇、粵曲在澳門的盛行程度,與省、港流行不相伯仲。
清平戲院 澳門粵劇發祥地
澳門『清平戲院』,可稱得上是粵劇演出場地的代表,此座於清同治十四年落成的戲院,其設計是專供上演粵劇,曾是粵劇表演的重要場地,清平直街亦以此戲院而命名,可稱得上是經典戲院,『清平戲院』可算是見證了澳門粵劇演出的興盛時期。在七十年代已鮮有名伶來澳門演出粵劇,『清平戲院』轉為著重於放電影,在九十年代;隨著澳門戲院業走下坡,『清平戲院』與其他多家戲院一樣難逃結束命運。
在結業廿多年來,逾百年歷史的『清平戲院』,曾淪為停車場和貨倉,年前有團體建議將此間專為演出粵劇而建的戲院,改成為粵劇博物館,但未能成事。至月前,文化局與清平文化中心合作,定下了活化『清平戲院』的方案,雙方合共斥資三千五百萬,將『清平戲院』修復活化,方案主要是保留戲院外貌,加固原有結構的同時,將『清平戲院』打造成粵劇演藝暨培訓場地,以及本地粵劇文化中心,並計畫以低廉價錢開放予公眾和團體使用,冀望在『清平戲院』活化後,就如仙姐──白雪仙所說,助推動粵劇藝術的文化承傳發揚。
讓粵劇文化承傳發揚
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粵語區興起,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語,到了清末;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府人更易明白,粵劇隨後在省、港、澳進一步發揚,至二零零九年,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香港;有多個團體與學院合作設立課程,培育粵劇、曲藝人才,廣州亦如是,作為省、港、澳將粵曲申入世遺分子之一的澳門,在培育粵劇、曲藝人才方面的工作則遠遜於省、港兩地,望日後官民能有更多合作,將粵劇藝術文化承傳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