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見證澳門造船業興衰

2014-10-13 00:00

路環荔枝碗曾是一個小漁村,住有多戶人家,因海灣渾圓,形似瓷碗,亦種有荔枝樹,故名荔枝碗。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荔枝碗寂寂無聞,後來由澳門搬來三兩間造船廠,改變了小漁村的命運。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本澳捕漁業較為興旺,當時澳門的漁民有數萬,最高峰期,全澳漁船多達約五千艘,故修船造船業,是澳門一個頗大的行業,修船工人近千,修船廠達廿間。
隨著澳門經濟趨向製造業發展,一些漁民被吸引上岸謀生,加上海洋污染、魚獲日少,燃油及維修等成本日高,漁民後繼少人,捕魚業日漸式微,訂造新船的也一年比一年少……。至一九零六年,荔枝碗最後一間船廠結業後,本澳私人造船業歷史宣告結束,剩下的船廠,只有遷往筷子基的政府船塢,專造政府船。
據留守至今的最後一位造船工人漢哥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澳門的造船廠大多設在沙梨頭、林茂塘一帶,隨著上述河床日淺,加上城市發展,土地有價,澳門不少船廠便逐漸搬遷到當時水深仍可的路環荔枝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荔枝碗發展的全盛期。漢哥津津樂道:「當時荔枝碗有十三間大型造船廠,僱有二百多名工人,每間廠的裝船工人有十多廿人,每每年造船十多艘,全年計,整個荔枝碗共造出百多艘大小船隻。」當有新船下水,十分熱鬧,歡聲鼎沸,拜神、飲燒酒、食燒豬,經常聽到炮竹聲,漢哥得意的回味。漢哥也憶述,路環荔枝碗第一間船廠名「新合利」,其中比較有名氣及規模的船廠是「信榮」及「新泰盛」,最後搬往內地的船廠名「義合」。
由於路環河床日益淤淺,不適合大漁船航行,加上最重要的打擊是,澳門工資日高,內地船廠增加,地租又便宜,造船較澳門價廉,不少漁民便轉到內地裝船,澳門的船廠接單漸少,難以維持,接連倒閉,直至零六年,最後一間船廠遷往中山神灣後,荔枝碗的十多間船廠就全部結業,全澳造船業近乎寫上句號。只剩下不愁財政的筷子基政府船塢。
漢哥的簡短談話,道出了路環荔枝碗造船業由萌芽至終結的數十年黃金歲月歷史,亦可說,道盡了澳門數百年造船業歷史之末段,最後一段閃耀的光輝。
荔枝碗造船業的輝煌歲月過去了,剩下的是一間接一間的偌大造船廠遺址,空空蕩蕩,但絕處中看到一點曙光。當年因造船意外幾乎割斷手臂的漢哥,因不能繼續造船工作,獲當時澳葡海島市長特別恩恤,批准他在荔枝碗內開設唯一一家的茶水檔。漢哥以當年造船職業的拼勁,悉心經營的「漢記」咖啡,水滾茶靚,價錢大眾化,唔造船卻打造出全澳少有的花園茶座,鐵皮搭建的簡陋茶座,卻因青藤蔓屋、鳥語花香、環境清幽而遠近馳名,吸引香港、國內十多間電視台及報章、雜誌等媒體也來採訪,廣為傳播,因而吸引不少香港、外國及內地知音專程到來探秘品茶,客似雲來,在寂靜的船廠旁,打造出歡聲笑語的地帶,船廠遺址的寂靜與「漢記」茶水檔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