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國足之喜難掩足球之困

2015-01-23 00:00

22日,雨夜的布裏斯班,國足被澳大利亞兩劍封喉。但國足沒有倒下,正如孫可賽前所言,「我們要站著離開。」他們做到了!
國足未能闖過亞洲盃淘汰賽首關,但這並不能掩蓋國足在亞洲盃上的成功。亞洲盃歷史上首勝沙特、烏茲別克斯坦、朝鮮,自1976年參加亞洲盃以來首次獲得開局三連勝、創造最佳開局,這都是最好的證明。
這屆國家隊最令人欣喜的變化當屬精氣神。平均年齡24.4歲的國足隊員用一場青春風暴席捲亞洲盃,牽動了萬千國人的心。年輕的隊員們在場上不惜體力、衝鋒陷陣、勇往直前、奮勇拼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將「6.15慘案」時國足部分隊員消極怠工的負面形象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貴在堅持!作為一國足球的旗幟,國足理應將這種精氣神保持下去,激勵足球人,激勵國人。
但是,在技戰術層面,國足還難言有質的變化。正如中國足協副主席魏吉祥所說:「技術在一定時間內的進步還是有限的。對於足球而言,團隊精神,對技術理念達成一致,是技術發揮的保障。」不過,我們應該看到,國足正處於量變的過程中,假以時日,輔以在技戰術領域的開拓(包括賦予目前空缺的中國足協技術部主任所應有的重要性和職責),國足應能等到質變之日。
國足在亞洲盃上火熱搶眼,國內同樣「不甘寂寞」。雖然萬達董事長王健林不願涉足中超,將投資馬競的原因歸結為「做公益」,但選擇國足亞洲盃四分之一決賽前一天召開發佈會,此舉本身就值得揣摩。中國足協戰略合作夥伴雷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在比賽當天發佈了中超、 中甲聯賽行銷資源,董事長李曼鐵表示「非常看好中國足球和中國體育產業的未來」。
中國足球正處在一個風起雲湧的變革時代。除了王健林、李曼鐵等投資人外,合力萬盛收購荷甲海牙俱樂部、魯能收購巴西體育中心俱樂部等都是最好的證明。除了資本紛紛涌入足球領域,政策利好也頻頻出臺——體育總局將足協作為改革試點;校園足球歸口教育部,開始名正言順;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按市場原則確立體育賽事轉播收益分配機制,放寬轉播權限制等。種種利好將對中國足球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超升班馬重慶力帆的轉讓風波、多家中甲俱樂部轉手、俱樂部缺乏歸屬感、足球文化依然貧瘠、女足姑娘們生存窘迫、電視轉播權壟斷依然是堅冰一塊、沉重稅負給俱樂部發展戴上「枷鎖」、安保費場地費居高不下……即便是國足本身,隊員每天的訓練補貼僅200元,與國奧加起來兩支隊伍一年的預算僅600萬元,在國內打比賽的費用需要承辦地解決,因足協拮據此次亞洲盃的往返機票還是由體育總局買單……這就是現實,中國足球的生存環境依然不容樂觀。
國足是一面旗幟,但其作用不能僅僅體現在精神層面,而應帶動中國足球各個領域的發展。中國足協國管部主任劉殿秋說,中國足球目前依然沒到向上爬升的階段,「中國足球的第一個十年計劃目標之一是打進世界盃,這一目標是實現了,但沒有從深層次上將中國足球發展落到實處。2002年是個比較好的機遇,但沒有抓住。從1992年的紅山口會議開始,我們就在討論管辦分離,但時至今日還是沒有解決」。
中國足球前路坎坷,但曙光乍現。 (新華社記者公兵、曹楊、張碩)

正報新聞



關注CyberCTM